隨著寵物經濟不斷升溫,與寵物消費相關的糾紛也頻頻發生。3月20日,北京市昌平區人民法院(以下簡稱昌平法院)召開"涉寵物消費糾紛典型案例"新聞通報會,系統梳理了該院近五年審理的涉寵物消費糾紛,通報案件審理情況併發佈五起典型案例,旨在進一步維護消費者合法權益,規範寵物行業市場秩序。此次新聞通報會由昌平法院黨組成員、政治部主任、新聞發言人梁志勇主持。
數據顯示,涉寵消費糾紛呈現類型多樣化、主體多元化特點。其中,繁殖交易環節產生的糾紛是涉寵消費糾紛的主要類型,佔比過半。此外,因寵物被越來越多的人賦予了情感角色,當事人主張精神損害賠償的現象凸顯。值得關注的是,分享類社交平台成為養寵人士獲取資訊的首選管道,對消費決策起到明顯作用。然而,因缺乏平台監管、資訊真假難辨,買家收到寵物后發現與商家資訊不符的情形時有發生,易產生爭議。
"出售帶病寵物現象頻發,繁殖交易中存在檢驗檢疫不足的問題。"通報會上,昌平法院黨組成員、副院長曹松清介紹道,寵物健康情況是繁殖交易的關鍵因素,然而病症發生一般具有滯後性,消費者發現寵物患病後往往難以舉證賣家過錯,陷入維權困境。當下,網購寵物給人們帶來便捷的同時也暗藏法律風險,如售買雙方信息不對稱、合同權利義務約定失衡等,這也成為寵物消費糾紛多發的主要原因。
為此,昌平法院提出法律建議,消費者在購買寵物或相關服務時,要簽訂書面合同,明確雙方的權利義務、服務內容、質量標準、費用等關鍵條款,並保留好相關交易憑證。
通報會上,昌平法院民二庭庭長李雪蓮、副庭長王開艷圍繞寵物產業鏈的多個環節發佈典型案例。
昌平法院提出倡議,進一步健全寵物行業監管體系,加強對寵物交易市場、寵物服務機構的日常監管,引導商家使用標準化合同。同時,定期發佈寵物消費違法案例,提高公眾對寵物消費的法律風險認知,促進經營者依法依規經營、消費者規範交易避免損失。
圖/昌平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