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當提及老年生活保障,我們自然會聯想到“養兒防老”的古訓。
無數家長培育子女,其終極目標便是期待孩子們長大成人後能夠贍養年邁的父母。金融學領域對這一傳統觀念有著獨到解讀,稱之為跨期交易。
父母孕育生命,並投入數十年的時間精力與財富將孩子撫養成人,這便是所謂的成本投資。
若孩子成年之後能反哺年老雙親,使其享受晚年生活,則可視之為父母的投資回報。如此這般,以早期的資本投入換取未來的收益,正是跨期交易的本質所在。
然而,問題在於,在當下社會環境中,依賴子女養老的跨期交易模式是否依然行得通?現實情況似乎並不樂觀。考慮到許多年輕人自身難保,他們又如何有餘力去照顧老年親人呢?
02
舉一個實際案例:
鄉下的老楊,家中有兩子一女,外人眼中的他彷彿擁有完滿的人生。實則不然。
長子畢業后投身長三角地區奮鬥,由於工作繁忙,鮮少回家探親,甚至春節也為了加班費留守城市。
次子大專畢業即進入省會城市的工廠工作,並與同事結婚育有二子。面對養育二胎的壓力,已無暇顧及父母。
小女兒更是早早嫁至外省。起初還時常回娘家,但自有孩子后便幾乎斷絕了來往。顯然,對她而言,自己的孩子遠比父母來得重要。
儘管內心有所不滿,老楊還是無奈地接受了這樣的現實。他想,即便沒有兒女陪伴,至少還有妻子共度晚年,也不算太過淒涼。
然而屋漏偏逢連夜雨,命運再次給予沉重打擊。老伴因病離世,望著棺中伴侶,老楊感到前所未有的孤獨無助。或許他將獨自面對餘生。
03
自妻子去世後,三個子女對老楊的態度愈發冷淡。即使老楊病倒床榻,也無人問津。
如果經濟條件允許,小病尚可自愈。問題是,老楊囊中羞澀,急需子女資助治病養老。
大兒子雖身處繁華都市,但高昂的生活成本使他無力援助;次子肩負二胎負擔,財政拮据;小女兒作為全職主婦,更是無收入來源。
首次向子女求助時,儘管他們面露難色,仍勉強提供一些説明。然而第二次請求時,爭執隨之爆發,子女們指責老楊拖累了他們的生活。
類似老楊這樣的情況在現實中比比皆是。他們渴望依靠子女安度晚年,卻往往事與願違。年輕一代面臨巨大生存壓力,自身難保,更遑論贍養老人。
在當今社會,年輕人能自食其力已屬不易,贍養老人對他們來說無疑是沉重的負擔。
04
人到老年,最可靠的支撐並非子女或伴侶,而是以下兩個方面:
首先,個人的儲蓄金。
廣東俗語雲:“親生子不如近身錢。”意指金錢有時比子女更為可靠。畢竟,人的感情和能力都有不確定性。
想要依靠子女養老,需滿足四大條件:經濟基礎、閑暇時間、地理鄰近以及對父母的孝順心態。
這四個要素集於一身者鳳毛麟角,絕大多數年輕人難以全面達標。
單單是“金錢”這一關,就足以讓無數家庭陷入困境。年輕一代的收入僅夠維持基本生活,若要兼顧父母,實在是奢望過頭。
因此,老年人應摒棄對子女不切實際的幻想。子女並非提款機,無法源源不斷提供支援;而當前的工資水準又停滯不前,養老最終還是要靠自己積攢的積蓄。
05
其次,保持健康的身體狀況至關重要。
什麼樣的老人容易遭遇子女遺棄?往往是那些長期臥床、失去自理能力的老人。正如古話所說:“久病床前無孝子”,一旦老人生病臥床,不僅需要子女貼身照料,還要承受相應的經濟壓力,這對子女而言無疑是沉重負擔。
以農村老人為例,他們的子女在大城市謀生,自身健康不佳的情況下,如何能得到妥善照顧?即便子女有意盡孝,也難免力不從心。
每年春節期間的春運高峰就是最好的見證,人們只有在新年時刻才得以短暫團聚。這也反映出,平日里子女們難以常伴父母左右。
春運潮背後隱藏的是無數遊子的離家出走,以及眾多老人孤獨守在鄉村的現實。生活的殘酷性不言而喻。
只要身體健康,生活自理不成問題。一旦健康情況惡化,長期臥床不起,那悲劇便真正拉開了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