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腫瘤科的病房裡,每天都有上演著死亡,有些是活活痛死的,有些是因手術失敗而離世,而只有很少的部分人,是安靜地離世。
今天,讓我們來看看腫瘤病房裡那些艱難活著的人們。
故事一:如果能不痛,怎麼樣都行
去年過完生日後,廣州年過六旬的牟奶奶被查出了卵巢癌晚期,已經發生骨轉移。牟奶奶以前只聽說過癌症晚期是絕症,沒想過這期間要經歷多少不為人知的痛苦,直到自己也“中招”了。
患癌前,牟奶奶富態慈祥;患癌後,瘦得只剩皮包骨。更讓牟奶奶崩潰的是刻骨銘心的人癌痛。
自從開始化療,每天鄰居們都能聽到從牟奶奶家裡傳出的痛哭聲:“我好痛,救救命,讓我死了算了……”一聲聲無奈的叫喊,讓人聽了於心不忍。情況嚴重的時候,牟奶奶可能痛到意识模糊。家人只能一次又一次地送牟奶奶到醫院打止痛針,然而止痛的效果卻並不理想。
有一次,牟奶奶痛得實在是受不了了,陷入絕望的她衝進廚房拎起一把菜刀,朝自己的腦袋亂砍一通,瞬間倒在了血泊中……所幸,牟奶奶只是傷到了頭骨。
牟奶奶一聲歎息,表示:自己在患癌之後,才知道癌痛帶來的崩潰是一瞬間的,那一瞬間,腦子裡只有一個念頭,就是結束自己的生命,不要再受癌痛的折磨。
故事二:我要是能再活兩三年也挺好的
張老師是清華大學畢業的教授,快80歲了。初診的時候,他就被診斷為小細胞肺癌,已經發生了肝轉移、骨轉移,而且整個人憋喘很嚴重。但是,住院之後,張老師只願意服用藥物,堅決拒絕化療。在醫生的一再追問之下,張老師才道出實情。
原來,他的妻子死於食管癌,生前因為放療和化療受了很多罪。
“我只想快點結束,不想受罪。”
但是,在醫生看來,張老師對放療和化療的認識並不深入,之所以拒絕化療,一方面是妻子去世帶來的心理陰影,另一方面是對自己的病情非常悲觀。經過多次溝通無果,考慮到張老師的年齡,醫生只能給他用了正常治療量三分之二的藥量,盡量減少藥物的副作用。
一段時間之後,張老師的癥狀減輕了很多。不久,張老師遠在美國工作的兒子回來了,情感上得到了進一步的支援,於是醫生建議他加用了新的免疫製劑,效果不錯。張老師這時候才有點不好意思地說:“我要是能再活兩三年也挺好的。”醫生安慰張老師“努力活好每一天”。然而,實際上,張老師已經處於二線治療階段,腫瘤在體內已經廣泛性轉移,30%的把握都沒有了,活下去的希望相當渺茫。
大多數患者,無法按自己的心願離世
誰也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一個先到來,我國是癌症大國,根據2019年國家癌症中心發佈的數據,2015年我國全國惡性腫瘤發病約392.9萬人,死亡約233.8萬人。這意味著,我國每一分鐘就有7個人被確診為癌症,有4個人因癌症死亡。
龐大的癌症發病數據和死亡數據,讓人們陷入“談癌色變”的恐慌之中。即使生活中沒有接觸過癌症患者,你也一定在電視裡看到過這樣的劇情:男主被診斷為癌症晚期,醫生告知只剩下3個月的時間,男主決定放棄治療,在生命最後的一段時光里,周遊世界,最後安詳死去。
不過,電視劇畢竟是電視劇,面對死亡,癌症晚期患者真的毫無遺憾地離去嗎?事實擺在眼前,一方面,癌症患者要忍受令人絕望的癌痛,生活品質嚴重受到影響。據統計,64%的晚期腫瘤患者會經歷癌痛,而且癌痛患者大多伴有嚴重的心理學改變。換句話說,癌痛不僅讓患者忍受著身體的疼痛,還要忍受對疾病的恐懼、社會的歧視等,甚至影響病人對治療的依從性,導致很多病人因為疼痛自殺。
另一方面,在死亡面前,沒有誰能真正坦然地面對,癌症患者也一樣。即便是已經知道自己治療無望,但大部分癌症患者還是帶著活下去的信心堅持下去。無奈的是,由於各方面的因素影響,他們不得不走向死亡。
因此,總的來說,大部分癌症患者都無法按自己的心願離世。離世的原因多種多樣,有的是癌症本身導致的死亡,癌細胞不斷生長、繁殖,與正常的細胞搶奪營養,最終導致營養成分全部被癌細胞吸收,引起身體各項功能紊亂,從而造成器官衰竭;有的是癌症引起的併發症導致的死亡,癌細胞不斷生長,導致體內供血不足,免疫系統防禦功能喪失,併發感染;有的是治療相關性死亡,在治療的過程中,患者由於體質太弱,藥物不耐受,出現了嚴重的副作用,最終導致死亡;有的是心態過於恐懼、消極,甚至極度絕望、抑鬱,失去了求生的慾望,從而選擇輕生,導致死亡。
癌症患者該如何“善終”?醫生和家屬要做好臨終關懷
生命最後一程,應該怎麼過?在南京當清潔工的老王,不久前被查出胰腺癌晚期。癌症發展迅速,輾轉求醫之後,所有的醫生都告訴老王,沒有必要再折騰下去了,剩下的幾個月,該吃吃,該喝喝,過好每一天。可是,老王偏偏不死心,他沒有什麼親人,擔心自己死後沒有人善後,因此想找一家醫院住下來。萬一最後人沒了,還有人幫忙處理後事。想不到,在知道老王的情況之後,所有的醫院都拒絕了老王住院的請求。最後,老王在出租屋裡孤獨地死去了。誰也不知道,他在生命中的最後,經歷了怎樣昏天暗地的日子。
生老病死,是每個人都要經歷的過程。當生命走到盡頭,每個人都希望有尊嚴地離開這個世界。對於癌症患者來說,“善終”同樣重要。這意味著,臨終關懷的需求量將不斷擴大,醫生和家屬要擔負起這個責任。
需要明確的是,臨終關懷的目的不是治療疾病或延長壽命,也不是加速死亡,而是通過減輕患者的癥狀,提高患者的生命品質,説明患者以平和的心態接受死亡,有尊嚴地離開。因此,如何給予止痛、心理安撫等,對於醫生和家屬來說,是給癌症病人“善終”的重要一課。
面對癌症,無論任何人,心裡都是害怕的。但是,我們絕對不能逃避,應該抓住一切活下去的希望,積極配合治療。如今,癌症已經被定義為一種慢性病,更何況醫療技術日新月異。只要活一天,就有新的希望。
參考資料:
[1]《我在臨終關懷病房見證的死亡》.三聯生活週刊.2020-10-25
[2]《晚期癌症患者的悲劇:除了病,他們一無所有 》.39深呼吸.2020-04-13
[3]《“臨終關懷”需要“關懷”》.人民網.2016-07-01
未經作者允許授權,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