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斷崖式離婚後才明白,婚姻不幸福,是因為我太賢慧了
更新于:2025-03-26 09:41:59

魯迅先生曾說:

不能只為了愛——盲目的愛——而將自己別的人生要義全盤疏忽了。

在感情裡,並不是所有的付出都能換來回報,甚至可能你付出的越多,感情越失敗。

愛得有尺度,陪伴才能長久。

聰明的女人一定懂得適可而止,一定明白一個道理:

做60分的妻子,80分的媽媽,100分的自己。

婚姻不幸福,往往是因為女人太賢慧了。

你付出得越多,男人越責任感缺失

直到被斷崖式離婚,孫燕對這句話,才有深刻的體會。

孫燕聰明能幹,喜歡張羅,結婚以後,家裡家外的事情都是她一手包辦。她的想法很簡單:

家裡的這些瑣事,有自己就行了,男人主攻事業,多多賺錢就行。男人嘛,還是要以事業為重。

再說,男人喊一下動彈一下,又笨手笨腳的,培訓他幹家務的那個時間,自己早已經能做好幾遍了。

即使是兒子出生以後,家庭瑣事劇增,孫燕也只是求助了婆婆。孫燕的婆婆是一個溫柔和善的老太太,和孫燕相處得一直很好,婆媳搭檔帶孩子,效率更高,合作更愉快。

就這樣,孫燕的老公成了家裡可有可無的人,每天就是上班下班,回家逗幾分鐘孩子,然後就是打遊戲,自娛自樂。

孫燕以為,婆媳和睦默契,夫妻分工明確,這樣的家庭,至少跑贏了九成家庭的幸福感。

事實上,孫燕的幸福感的確很強。

直到突然發現男人出軌。

男人的理由理直氣壯:

在這個家裡,我可有可無,我根本就沒有存在感和價值感。

在經濟學中有一個概念叫沉沒成本,運用到感情中一樣適用。

在一段感情中,當一個人投入的越多,他就會越割捨不下,因為他前期付出了太多成本,推翻重來代價太高。

而當一個人根本沒有投入什麼成本,他隨時就可能改弦易轍,拔腿走人。

一個家庭里,如果女人幹完了男人的活,男人就會無事可做,就找不到存在感和價值感,就會因為空虛寂寞無聊,而向外尋找成就感和心理滿足感。

你付出太多,男人會覺得理所當然

心理學中有一個定律叫“貝勃定律”,意思是,如果你單方面地對一個人好,不僅得不到對方的謝意,還會讓他習以為常,覺得你的付出理所當然。

一旦你的付出稍有減少,對方就會憤怒,抱怨。

結婚以後,張慶就成了標準的賢妻良母。她一邊帶孩子一邊工作,雖然掙錢不多,但工作量已經很飽和,平時也挺辛苦。

張慶的老公在互聯網大廠工作,工作很忙但收入很高,是家裡的主要經濟來源。

夫妻倆一個主內一個主外,完美配合,五年之內很快就有房有車,日子過得很順利。

最初幾年,張慶又忙工作又忙家事,經常累得睡眠不足,男人也很心疼,下班之後也盡量幫忙,可張慶更心疼男人工作壓力大,能不讓男人插手的,她絕不讓男人插手。

慢慢的,男人也習慣了飯來張口衣來伸手,偶爾有空幫忙做一點家務,就感覺自己幫了很大的忙。

有一次孩子生病了鬧騰得兇,張慶手忙腳亂地哄了很久也哄不好,正焦頭爛額的時候,正在書房打遊戲的男人衝出來,不耐煩地大吼一通:

你天天都在幹什麼?一個孩子都哄不好,好不容易休息幾分鐘,吵得人心煩。

張慶的眼淚,“刷”地一下瞬間流了出來。

作家蘇芩說過一段話:

愛一個人最好的方式,是經營好自己,給對方一個優質的愛人,而不是拚命對一個人好,那人就會拚命愛你。俗世的感情難免有現實的一面:你有價值,你的付出才有人重視。

最好的感情,是雙向奔赴,彼此付出。

因為有他,你成了更好的自己。就因為有你,他也能夠隨心做自己。

這才是婚姻最好的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