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加州大學多恩西夫分校(USC Dornsife)分子生物學家約翰·托爾(John Tower)表示,雖然生物通常更喜歡穩定以節省能量和資源,但不穩定也可能起到關鍵作用。
南加州大學多恩西夫分校的一位分子生物學家可能發現了一條新的“生物學規則”。
生物學規則,有時也被稱為生物學定律,描述了生物體中公認的模式或真理。例如,艾倫法則指出,在溫血動物中,生活在寒冷地區的動物比生活在炎熱地區的動物四肢更短、更粗(以保存體溫),因為炎熱地區的動物需要更多的身體表面積來散熱。
動物學家喬爾·艾倫(Joel Allen)在1877年提出了這一觀點,儘管他不是第一個也不是最後一個提出生物學規則的人,但他的觀點是少數幾個被科學家接受的觀點之一。
現在,南加州大學多恩西夫分校分子生物學家約翰·托爾認為,他發現了生物學的另一條規律。5月16日,他在《老齡化前沿》雜誌上發表了自己的觀點。
生命可能需要不穩定
托爾的規則挑戰了長期以來的觀念,即大多數生物更喜歡穩定而不是不穩定,因為穩定需要更少的能量和資源。例如,六邊形在自然界中經常出現 —— 想想蜂巢和昆蟲的眼睛 —— 因為它們是穩定的,並且需要最少的材料來覆蓋表面。
托爾將他的規則集中在不穩定性上,特別是一個被稱為“選擇性有利不穩定性”(SAI)的概念,在這個概念中,生物成分(如蛋白質和遺傳物質)的一些波動性為細胞提供了優勢。
例如上圖,在這種自我複製結構的計算機類比中,粉紅色的正方形表示降低“父”結構(左)與其“子”結構(右)之間連接的信號。這種降解是生物結構中有益的不穩定性的一個例子。
托爾認為SAI是生物學的基本組成部分。“即使是最簡單的細胞也含有蛋白酶和核酸酶,並定期降解和替換它們的蛋白質和RNA,這表明SAI對生命至關重要,”他解釋說。
他說,SAI在進化中也起著關鍵作用。
他解釋道,當細胞開始製造和降解各種不穩定成分時,它們將以兩種狀態之一存在 —— 一種狀態下存在不穩定成分,另一種狀態下不存在不穩定成分。
自然選擇對這兩種細胞狀態的作用可能不同。他說:“如果正常基因在一種細胞狀態下是有利的,而基因突變在另一種細胞狀態下是有利的,那麼這有利於在同一細胞群體中維持正常基因和基因突變。”允許這種基因多樣性,可以使細胞和生物體更具適應性。
SAI可能是衰老的根源,甚至更多
選擇性有利的不穩定性也可能導致衰老。製造和替換細胞內不穩定的成分需要消耗材料和能量。分解它可能還需要額外的能量。
此外,由於SAI為細胞設置了兩種潛在狀態,允許正常基因和突變基因共存,如果突變基因是有害的,這可能會導致衰老。
除了進化和衰老,SAI還有其他深遠的影響。
托爾說:“科學界最近對混沌理論、臨界性、圖靈模式和‘細胞意識’等概念著迷。該領域的研究表明,SAI在產生這些現象中起著重要作用。”
他認為,由於SAI在生物學中的普遍存在及其深遠的影響,它可能是生物學的最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