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來聊個跟孩子有關的話題。
“你再不聽話,我就不要你了!”
“你怎麼這麼不聽話?讓你往東,你偏往西!”
“我這都是為你好,你怎麼就不明白呢?”
……
這些話,是不是聽起來很熟悉?每個吼娃的背後,都有一個瀕臨崩潰的老父親/老母親。你苦口婆心,孩子卻把你的話當耳旁風;你越不讓他做什麼,他越來勁……
你有沒有想過?,孩子之所以這麼叛逆,也許不是他們故意跟你作對,而是因為你管得太多了!
01你越管孩子越叛逆的真相
很多父母,恨不得把孩子的一切都安排好:今天穿什麼衣服,明天吃什麼飯,報哪個興趣班,交什麼樣的朋友……
殊不知,你以為的“愛”,正在把孩子推向叛逆的深淵。
心理學研究發現,人人都渴望掌控自己的生活,做出自己的選擇,這種對掌控感和自主權的需求,是刻在人類基因裡的。
特別是青春期的孩子,自我意識開始覺醒,他們迫切地想要掙脫父母的束縛,渴望獨立自主,渴望被當作大人來看待。
這時候,如果你還像小時候那樣管著他們,他們就會感覺自己的自主權被剝奪了,於是就產生了“心理逆反”。
什麼是“心理逆反”?
心理逆反是指,當人們感覺自由被剝奪時,往往通過做出與要求完全相反的事情來重申其自主權。
簡單來說,就是“你讓我做什麼,我偏不做什麼!”
這是因為,當人們感覺自己的自由被剝奪時,就會產生一種抗拒心理,偏要做一些被禁止的事情,來重新獲得控制感。
逆反,其實是人們的自主權受到威脅時,試圖維護自主權的一種方式。
02比叛逆更可怕的,是孩子眼裡的光消失了
你以為孩子叛逆就夠讓人頭疼了嗎?更可怕的還在後面!
如果孩子的心理逆反長期得不到父母的理解和回應,反而招致更嚴厲的控制,他們可能會陷入更深的絕望,甚至發展成“習得性無助”。
什麼是習得性無助?
習得性無助是指一個人經歷了多次失敗或挫折后,逐漸產生的一種消極的心理狀態,認為自己無論如何努力都無法改變現狀,從而放棄努力。
想一下,假如你被關在一個籠子里,無論你怎麼掙扎、怎麼呼救,都無濟於事,時間久了,你還會繼續掙扎嗎?
恐怕你會放棄抵抗,躺平認命了吧?
孩子也是一樣。
如果他們長期處在父母的高壓控制之下,無論怎麼反抗都無法改變現狀,慢慢地,他們就會覺得自己做什麼都沒用,於是乾脆放棄努力,變得消極、抑鬱,甚至對生活失去希望。
很多成年人的心理問題,比如焦慮、抑鬱、自卑等等,都跟童年時期的“習得性無助”有關。這不是危言聳聽哦。
03 小心!生活中這些陷阱讓你越陷越深
心理逆反可不僅僅存在於親子關係中,它在我們的生活中也無處不在,稍不留神,你可能就會掉進它的“陷阱”里。
1. 饑餓行銷:越稀缺,越想要!
你有沒有發現?,那些限量版、限時搶購的東西,總是特別吸引人?明明你可能根本不需要,但就是忍不住想買!
這是因為商家利用了“稀缺”技巧製造了心理逆反。那些稀缺的東西,人們往往更渴望得到。
“最後10單”、“僅此一天”……這些標語,製造了一種“你再不買就沒了”的緊迫感,從而激發了你的購買欲。
這和父母教育孩子是不是很像?你越是禁止孩子玩手機,他可能越想玩,因為你剝奪了他玩手機的自由。
2. 警示標識:越警告,越好奇!
你有沒有注意到?,那些暴力電影、遊戲包裝上的警示標識,反而會讓人們更想看、更想玩?
心理學家布拉德·布希曼做過一個實驗,讓人們看一些關於暴力電視節目的描述,有些描述旁邊有警示標識,有些有信息標識,有些則什麼都沒有。
結果,那些看到警示標識的人,反而對這些暴力節目更感興趣。
警示標識非但沒有起到勸阻的作用,反而激發了人們的逆反心理,讓他們更想去嘗試那些被禁止的東西。
所以,當你不想讓孩子接觸某個東西時,千萬別直接禁止,可能適得其反。
3. 羅密歐與朱麗葉效應:越阻撓,越相愛
莎士比亞筆下的經典愛情故事,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愛情遭到了雙方家族的強烈反對,但這種反對反而更加堅定了他們相愛的決心。
越是阻撓,越是相愛,這就是著名的“羅密歐與朱麗葉效應”,也是“心理逆反”的一種體現。
我身邊就有這樣的朋友,談戀愛的時候,被父母千方阻撓,結果她義無反顧地跟著男友走了,兩個人裸婚在一起了。
但婚後卻發現,自己老公又懶又大男子主義,天天玩遊戲,沒有上進心,為此,兩個人經常吵架,最後,她帶著女兒以離婚收場了。
所以,身為父母,當你不看好孩子的感情時,千萬別在他們熱戀的時候千方百計阻撓,不如想想怎麼樣用有效的方法去引導。
045招幫你應對孩子的叛逆期
既然心理逆反這麼普遍,又這麼棘手,那我們該如何應對呢?特別是面對“叛逆期”的孩子,怎樣才能避免硬碰硬,又能幫助他們健康成長呢?
別著急,這裡有4個小妙招,幫你應對孩子的叛逆期:
1. 把控制變成選擇
不要總是替孩子做決定,把“你應該……”變成“你可以……”,給孩子提供選擇的空間,讓他們學會為自己負責。
比如,你想讓孩子多吃蔬菜,不要說“你必須把這些蔬菜都吃完!”,而是說“這裡有西蘭花、胡蘿蔔和菠菜,你想吃哪一個?”
當孩子感覺到自己有選擇權時,他們的逆反心理自然會減少。
2. 把命令變成溝通
當孩子出現逆反行為時,不要急於責備或懲罰,而是要嘗試與孩子進行平等的溝通。耐心地傾聽孩子的想法,試著理解他們的感受,並接納他們的負面情緒。
比如,孩子沉迷手機遊戲,你可以問問他:“你最近是不是壓力很大?玩遊戲是不是讓你感覺很放鬆?”
只有真正瞭解了孩子,才能找到問題的根源,從而更好地引導他們。
3. 把保護變成放手
孩子不可能永遠生活在你的庇護之下,他們總要學會獨立面對這個世界。
所以,要學會放手,讓他們去嘗試、去探索,即使犯了錯,也是寶貴的成長經驗。
比如,孩子想嘗試一項新的運動,即使你覺得有風險,也不要立刻阻止,而是和他一起評估風險,做好安全措施,然後鼓勵他去嘗試。
在試錯中成長,孩子才能更快地走向成熟。
4. 把專制變成協商
和孩子一起建立規則,並明確規則的邊界和違反規則的後果。在制定規則的過程中,要充分尊重孩子的意見,與他們進行協商,這樣孩子才會更願意遵守規則。
比如,關於玩手機的時間,你可以和孩子一起商量,每天可以玩多久,什麼時候不能玩,違反了規則會有什麼後果等等。
通過協商制定的規則,孩子更容易接受,也更容易執行。
5.以身作則,成為孩子的榜樣
研究表明,當我們意識到他人更專業、更有能力或者更幸運,更能夠幫助我們實現目標時,我們會願意交出部分自主權,聽從他人的建議。
孩子們也很聰明,他們會觀察並學習父母的行為。當孩子意識到父母比自己更專業、更有能力時,他們也更願意聽取父母的建議。
所以,作為父母,我們也要努力提升自己,和孩子一起成長,用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去影響孩子,讓他們明白,你的建議是基於經驗和智慧的,這樣他們也更樂於接受。
“心理逆反”和“習得性無助”都是孩子成長過程中可能會遇到的問題。
作為父母,我們要做的不是一味地壓制或放縱,而是要用愛和智慧去引導孩子,幫助他們健康快樂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