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壓力,腸子最懂(健康書櫥)
更新于:2025-03-26 08:30:30

熊 建

茱莉婭·恩德斯發現了語言中一些有趣的現象。

英文里的“直覺”(gut)一詞直接翻譯過來就是“腸子的感覺”,許多描述感受的成語或者俚語也都和肚子有關。比如,我們委屈時會把“苦水往肚子里咽”,如果傷心了會“肝腸寸斷”,如果擔心誰會“牽腸掛肚”,如果討厭誰就會覺得誰“令人作嘔”,如果覺得不放心就會“滿腹狐疑”……可以說,人的七情六慾產生自大腦的感受,卻和肚子、腸子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這種聯繫不是異想天開,也不是語言學上的巧合。腦子和腸子之間這種說不清道不明的關係,越來越多地在實驗室得到了證明。於是,作為德國法蘭克福微生物研究院醫學博士,茱莉婭·恩德斯在《腸子的小心思》一書中下了這麼一個結論:也許大腦並不是在獨自領導著我們的身體,腸子也在發揮著某種作用。

首先要說明一點,不用擔心看不懂書中的論述。茱莉婭·恩德斯出這本書之前,先說的脫口秀,以《腸子的小心思》為題目,在弗萊堡科學脫口秀比賽中獲得一等獎。她的段子在視頻網站上廣為傳播。翻譯者錢為的翻譯宗旨是:“譯書的時候,我總是想著怎麼樣解釋才能讓我媽看明白,德國小青年間說的笑話怎麼說才能讓我媽也會心一笑。”加上插圖師吉爾·恩德斯——致力於傳播科學的平面設計師,三個女人一台戲,共同把一個嚴肅的醫學問題說得妙趣橫生、譯得眉目傳神、畫得俏皮可愛。

比如,腦子和腸子是怎麼聯繫對方的?書裡說了,靠迷走神經。作為連接腸道和大腦的高速直達通道,迷走神經穿過橫膈膜,從肺和心臟之間穿過,緊貼著食管向上穿過喉嚨,直抵大腦。在一項人體實驗中,科學家發現,用不同的頻率去刺激迷走神經,可以讓實驗對象產生不同的感受,可以是舒適,也可以是恐懼。基於此,從2010年起,歐洲批准了一個新的抗抑鬱症療法,主要就是通過刺激迷走神經來調節患者的心情。如果大腦是中央指揮部的話,腸道就像是它在地方的外派專員,而迷走神經的作用就像是連接總指揮和地方專員的專線電話。

可謂要言不煩,形象具體,有理有據。但作者還怕讀者不清楚,接著打比方:腸道位於基層一線,認得出一頓飯里的每一個小分子,攔截飄蕩在血液里的激素,和免疫細胞聊天問好,偷聽腸道細菌竊竊私語……腸道把每天搜集來的情報上報大腦,不然獨坐深宮、與世隔絕的大腦可不知道它的子民每天都在忙什麼。

當然,茱莉婭·恩德斯告訴讀者,並不是肚子里發生的每件事情,腸道都會上報給大腦,“像是今天的飯裡有顆沒嚼爛的豌豆,這種芝麻大的事兒是不會動用迷走神經這條領導專線的,腸道自己就解決了,別忘了它也有個自己的大腦——腸腦。只有腸腦認為重要的事兒,必須彙報給大腦不可了,這時候大腦才會插手”。

比如,當腸道發現這頓飯酒精含量出奇的高,通報就會被傳達到大腦的“嘔吐中樞”;當肚子脹氣的時候,“疼痛中樞”就會被啟動;當遭遇病原體的時候,“不舒服”的信號就會被傳遞給大腦。這些信號之所以能傳達無礙,是因為腸道自己把門的和給大腦看門的,都認為這資訊重要。

據測算,在鑽牛角尖、憤怒或壓力這些情緒裡,腸子的作用估計得佔10%到15%的比重。它把身體內部的信息傳遞給大腦,有的資訊會讓大腦緊張,有的會讓大腦放鬆。通過這種方式,腸子在後台影響著我們的情緒。

說到這兒,作者提醒大家,壓力是腸道和大腦之間交流的資訊中最大的易激資訊。長期的壓力會導致腸腦變得越來越敏感,意味著身體要透支一部分能量——千萬注意不要透支太多,要知道“出來混遲早都是要還的”。

在2013年茱莉婭·恩德斯寫“腸腦軸”這個章節的時候,她坦言,快一個月也沒寫出幾個字來。“那時候這個研究課題還太新了,所有的實驗都還僅局限於動物實驗。比起已經證明出來的事實,大多數都還停留在猜想的階段。”她說。

如今,腸腦軸的研究可謂風生水起,一日千里,產業轉化快速推進。但是關於腸道的各方面專業研究還在持續,對於人體的腸道菌群、腸腦以及腸道和大腦的連接通路,我們知道得還太少。不過,在茱莉婭·恩德斯看來,可以利用已有知識,從身邊小事著手一點一滴地來改善健康。

就拿一日三餐來說,吃飯時不要有負擔,不要火急火燎,不要三心二意,應該輕輕鬆鬆地享受食物。“這點對小朋友來說尤其重要,因為他們的腸腦和大腦是同步發育的。”茱莉婭·恩德斯說,“吃飯的時候不要在電視前蹦來蹦去,家長也不要給太大壓力,不要動不動就斥責‘不吃完飯就別離開飯桌’。”這一點,對於有娃的家庭來說,尤其要注意啊。

網路視聽大會好聲音
網路視聽大會好聲音
2025-04-07 09:44:10
油菜花開引客來
油菜花開引客來
2025-04-07 10:50:19
前列腺保養禁忌
前列腺保養禁忌
2025-04-07 11:1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