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眾多跑者中,有不少人年跑量能夠達到5000公里左右,這是一個相當可觀的數位。就拿杭州的吳政樺來說,他每年參加大概30場越野跑比賽,每天跑15公里左右,如此一來,一年下來就能達到5000公里。還有很多跑者有著相似的經歷,他們通過大量的跑步,自身發生了很多改變。有的從失戀陰影里走出來,重新找回自信;有的多年的胃病得以好轉;有的耐力變得更好,還能堅持做自己喜歡的事。這就讓我們不禁思考,跑步到底給身體帶來了哪些影響呢?在跑步過程中,身體的正常反應和潛在風險又該如何區分呢?跑步時的飲食搭配以及日常身體護理又應該怎麼做呢?接下來我們就深入探討這些問題。
跑步的時候,心臟跳動會加快,這就像是給心臟做鍛煉。經常跑步的話,心臟每次跳動能夠泵出更多的血液。這樣,在我們休息的時候,心臟不需要跳動那麼多次就能滿足身體需求。例如,平時不運動的人安靜時心率可能是70 - 80次/分鐘,而經常跑步的人可能會降到60次/分鐘左右。
肺部也得到了很好的鍛煉。跑步時呼吸加深加快,肺部的肺泡能更好地進行氣體交換。這就好比給肺部做清潔,把濁氣排出去,讓更多新鮮空氣進來。長期跑步的人,肺活量會增大,呼吸也會更順暢,爬樓梯或者做稍微劇烈點的活動時就不容易氣喘吁吁。
跑步有助於腸胃蠕動。這就如同給腸胃做按摩,能讓食物在腸道里更順利地移動。如果腸胃蠕動慢,就容易出現便秘等問題,而跑步可以改善這種情況。
而且,跑步還能提高腸胃的消化能力。當我們跑步時,身體的血液迴圈加快,腸胃的血液供應也會增加,這有助於消化酶更好地發揮作用,從而使我們吃進去的食物能更好地被消化吸收。比如說以前吃一點東西就胃脹,堅持跑步后這種情況可能會改善。
肌肉輕微酸痛是很常見的,尤其是剛開始跑步或者增加跑步強度的時候。例如,你突然從每天跑3公里增加到5公里,第二天腿部肌肉可能就會有酸痛感。這是因為肌肉在運動中產生了一些代謝廢物,如乳酸,一般休息幾天後就會自行消失。
呼吸急促在跑步時也是正常的。不過,如果能保持一定的節奏,比如跑幾步一吸氣、跑幾步一呼氣,雖然急促但不會有喘不過氣的感覺,這就是正常的。一般來說,在跑步過程中可以逐漸調整呼吸,找到適合自己的節奏。
如果在跑步時關節(像膝蓋或者腳踝處)突然疼痛,而且這種疼痛在休息后沒有減輕反而加重,那就可能有問題了。正常跑步時關節會承受一定壓力,但不會出現尖銳的疼痛,這可能是跑步姿勢不正確或者過度運動導致的關節損傷。
正常情況下,跑步后休息一下,身體會慢慢恢復精力。但如果每次跑完都感觉极度疲惫,很長時間都緩不過來,甚至影響到日常生活,這可能是身體發出的信號,也許是運動量過大或者身體有其他潛在的健康問題。
要選擇容易消化的食物。比如全麥麵包,它富含碳水化合物,能為跑步提供能量。一般在跑步前30分鐘到1小時吃一小片就可以了。
適當補充一些蛋白質也是必要的。像優酪乳,它含有優質的蛋白質和鈣,既能給身體補充能量,又有助於維持肌肉的功能。不過,不要吃太多,以免跑步時腸胃不舒服。
補充蛋白質是關鍵。可以選擇雞蛋,它是一種很好的蛋白質來源。煮雞蛋或者雞蛋羹都是不錯的選擇,吃一到兩個雞蛋,能夠幫助修復跑步過程中受損的肌肉。
攝入一些富含維生素的食物也很重要。比如水果,像香蕉富含鉀元素,能補充跑步時流失的電解質,説明身體恢復。
做好熱身運動是很重要的。可以先進行簡單的關節活動,例如轉動腳踝、膝關節和髖關節,每個關節活動1 - 2分鐘。然後進行快走或者慢跑5 - 10分鐘,讓身體微微出汗,這樣能夠減少跑步時受傷的風險。
選擇合適的鞋子也不可忽視。鞋子要合腳,並且要有良好的減震功能。如果鞋子不合適,可能會導致腳部磨泡或者對關節造成更大的壓力。
拉伸肌肉是跑步后必須要做的。跑步后肌肉處於緊張狀態,拉伸可以幫助放鬆肌肉,減少肌肉酸痛。比如拉伸腿部肌肉,可以站立,一隻腳伸直,用手去夠腳尖,保持30 - 60秒,換另一隻腳重複。
跑步後身體會流失很多水分,要及時補充。可以喝一些溫水,不要喝太冰或者太燙的水。
總結:年跑量5000公里左右是很多跑者努力的目標。跑步給身體帶來了許多積極影響,像對心肺功能、腸胃功能的改善等。但同時也要注意辨別身體在跑步過程中的正常與異常反應,合理搭配飲食,做好日常身體護理。只有這樣,才能在享受跑步樂趣的同時,避免潛在的健康風險,讓跑步真正成為一種健康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