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厲害的人,不僅長得孔武有力,還做事風風火火,必勝無疑,就像武俠小說里的大俠。
真正的厲害,其實是經歷了失敗之後,能夠贏回來。我們看到的大俠,背後的辛酸,不是常人可以理解,也不為外人知道。
經歷了失敗,然後反敗為勝,比一帆風順,更加可貴。
01
尊重失敗的人,能夠共情。
人與人相處,學習、職場、賽場上的比拼,必須有一方是輸家。
若是每個人都贏了,那麼比拼就失去了意義。
幾家歡樂幾家愁。贏了的人,很開心,輸了的人,情緒低落。
相對去湊贏家的熱鬧,更應該去和失敗者共情,給予鼓勵和説明。
唐朝時,有一個才子“李賀”,出生在落魄的貴族家庭。
他費盡周折,到了京城,參加科考。
成績還不錯,文章也很受歡迎,但是他卻被人嫉妒。然後有人說:“他的父親是李晉肅,‘晉’與‘進’犯‘嫌名’。”
也就是說,名字的諧音,就是進士。這不是擺明瞭,挑釁朝廷嗎?
朝廷接到了相關的反對聲音,就取消李賀的成績。
寒窗十年,換來的是一次空歡喜。李賀很沮喪。
關鍵時候,大臣韓愈站出來,認為這是“質之於律、稽之於典”。雖然朝廷也再次考慮李賀的前程,到底是沒有挽回局面。
後來,韓愈、皇甫湜特意去慰問李賀,表達關愛。
李賀說:“我今垂翅附冥鴻,他日不羞蛇作龍。”
有人知道自己的失敗,有人説明自己重新開始,這是莫大的欣慰,也不會讓人消沉下去。
唐朝的羅隱,十次科考都沒有中進士,但是他在回家的路上,還安慰一個大齡未嫁的風塵女子“雲英”。
詩曰:“我未成名君未嫁,可能俱是不如人?”
自己失敗了,還可以從容地安慰比自己更失敗的人,那就是“真愛”。
歷史小說家司各特說過:“多數人的失敗,都始於懷疑他們自己在想做的事情上的能力。”
一個失敗的人,最缺乏的是“信心”,而不是能力。
你給失敗的人,活下去的信心,重新來過的信心,扛住壓力的信心,那麼你也會在其中,變得出類拔萃,也成為大家的知心人,受到尊重。
從長久來看,善待失敗的人,就是在“冷廟燒香”。萬一人家下次崛起來,就可以成為你的貴人。這是社交的高明之處。
02
敢於失敗的人,越挫越勇。
人人都嚮往成功,都不想失敗。
當失敗的時候,可能連退路都沒有想好,於是慌慌張張,馬上陷入低谷。
敢於失敗的人,才會做好兩套方案,把失敗也列為結果之一。
當失敗了,立馬能夠適應,並且啟用之前的方案,從容地重新開始,或者更換人生的賽道。
《能改齋漫錄》中記載了一個故事,范仲淹去寺院求簽。
他問:“我要做宰相,可以嗎?”
解簽的人說:“不行。”
他又問:“我不能做宰相,就做醫生。”
解籤的人搖頭,表示否定。
范仲淹還是堅定地說:“不做良相,就為良醫。”
若干年之後,范仲淹通過科考,做了官員。
有一年,范仲淹在西溪做鹽官。此處靠近大海,海水常常沖毀岸邊的莊稼,房屋。
經過多次治理,也不見效果,海堤也被沖毀。
如何才能修建好大堤,保證群眾財產生命安全呢?范仲淹想了很久。
忽然他靈機一動,讓人把谷殼倒在海邊。等海水上漲的時候,谷殼就被衝上來,被滯留在海水上漲的最高處。
海水回落之後,谷殼就形成了彎彎曲曲的堤壩線”。范仲淹以此判斷,此處就是海水的上限了,最適合修建堤壩。
堤壩修好了,果然沒有被損毀,也帶來地方的安寧。
范仲淹沒有做醫生,但是在治理地方的時候,變成了“大醫生”,令人佩服。
條條大路通羅馬。
如果你有了失敗的準備,那麼你有很多成功的途徑,“失敗”是一個拐點,一次改變。
你終究會明白,人生就是“雖敗猶榮”,而不是一敗塗地,也不是一帆風順。
03
故意失敗的人,進退自如。
看過“退避三舍”的歷史典故,就會發現,晉國的軍隊,故意失敗,退了很遠。但是他們後來,打敗了楚國。
退讓是禮貌,是契約精神。也是成功的經驗豐富。
現實生活中,很多人故意失敗,是為了示弱,而不是真的打不過對方。
有一位兒子,小時候和父親對著干,總是被父親打敗。他不服氣,發誓長大後,要打敗父親。
兒子長大之後,比父親高一頭。當父親的巴掌落下來,他發現力道很小。此刻,他低頭,淚流滿面。
原來,兒子失敗了,但是他真的懂得了父親的愛,真的知道如何孝順父親了。
《菜根譚》中說:“處世讓一步為高,退步即進步的張本。”
可以一直前進,不是本事,能在前進的時候,按下暫停鍵,及時禮讓,才是真本事。
當你成熟了,就會知道,厲害的人,也會是在台下鼓掌的人,懂得急流勇退,讓賢的人。
04
如果沒有失敗,諸葛亮就沒有七出祁山,七擒孟獲的精彩。
如果沒有失敗,劉備就不會有三顧茅廬的人情。
如果沒有失敗,司馬懿就不會有裝病不出的智慧。
如果沒有失敗,人們就少了空城計的津津樂道。
如果沒有失敗,韓信就承受不住胯下的羞辱。
與其說成功是一杯甜酒,不如說這是一杯苦酒,是許多次失敗的苦汁的聚結。
對比成功,失敗也是有價值的,其價值足夠托舉成功的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