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三重境:不自欺,不欺人,不被人欺
更新于:2025-03-26 14:33:25

我們常說,要活得明白通透,怎麼樣才算活得明白呢?

簡單的說就是要不自欺、不欺人、不被人欺。

一個人只有敢於面對真實的自己,才有底氣去面對這個世界,才能以真實的自己,而非想象中的自己去生活。

一、不自欺

一個人對自己認知清晰,不欺騙自己,其實很難。人常常會懷疑別人,但卻很少會懷疑自己。

孔子初次參加祭祀典禮,很多規矩都不懂,於是請教身邊的人。有人就責備孔子,怎麼這麼不懂禮。

孔子說: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我不懂規矩,不能假裝懂,所以要請教,這樣才能不出岔子。

對自己誠實,是一種極高明的智慧。

真正的明白人,應該坦然的面都自己,但這確實很難。

我們都太會“自我安慰”。

明明自己不夠優秀,卻欺騙自己說是對方有眼無珠。

明明自己做錯了,卻安慰自己如果不是因為那誰,自己就不會這麼做。

明明是自己不夠努力,卻抱怨命運不公沒有貴人相助。

適當的自我安慰可以減少內心的失落,但如果一味沉溺於此,那就是“自欺”了。

古人說:誠於中而形於外。

時刻保持反省的狀態,保持謙遜,一個人才能去掉外在的遮蔽,認清自己。

二、不欺人

一個人不欺騙自己,才會不欺騙別人。保持內心的真誠,才能不向別人使用狡詐的手段。

聰明人常常是人格分裂的,都自己是一套標準,對別人,是另一套標準。

因為一旦人聰明足夠了,歪心思就也容易多起來。在和別人相處的過程中,聰明人總是過多地講究技巧和方法,但是最終會發現,以誠相待,才是情商最高的做法。

所以自欺欺人是小聰明,真正明白的人,要做到“不欺人”。

內心坦蕩光明,於人於己無愧,無論外界多污濁,我們始終都能保持內心的善良。

三、不被人欺

一個人不自欺,不欺人,那麼誰又能欺騙得了你呢?

蘇轼一生歷經波折,在朝—外放—貶官—還朝—外放—貶官,大起大落,飄零四海。如果他肯自欺,或者肯欺人,他的仕途就不會這麼坎坷。

就像他的朋友章惇,欺騙自己說,官場就這樣,我也就跟著一起混吧,開始自欺、欺人,於是官途順暢。

蘇轼的不自欺,不欺人,是一種真正意義上的真誠。不迴避問題,不遮蔽問題,總是和挫折黑暗正面對抗。

這是一種煎熬,也是一種通達。

人生在世,若不自欺,誰沒有無法解答的困惑?

他熟讀儒釋道經典,用自己的思考去解答自己人生中的困惑。最終自由出入儒釋道三家,世事洞明,淡然豁達。

人生的通達哪裡來?

在不斷的反省中來,在不斷的煎熬里來,在不斷的思考裡來。

不自欺,不欺人,是智慧的源頭。

人,因為有“自欺”,才會“欺人”,最後當然要“被人欺”。人不自騙,誰又能騙了你呢?

人要自愛,才能愛人,最後自然可被人愛。

人要自尊,才能尊人,這樣才能使人尊你。

人要自立,才能立人,這樣才能讓別人立你。

王陽明說:人人自有定盤針,萬化根源總在心。一切問題都是自身的問題,都是自己內心的問題。

不要管外界的環境如何,只要修好自己的身,守住自己的心,人生自然能得圓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