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路上,自卑的人,比自信的人總會多一道關要過。
他們通常需要將自己的問題解決了,才能更好地前進。
有的人解決不了,一直沉淪在自卑之中無法自拔,也就無法突破自己,人生很難有更高的高度。
一輩子忙碌卻平庸,不甘心卻無法走出自卑的牢籠。
而一個人是否自卑,很大程度在童年時期就決定了。
這4個方面,不管家裡有錢沒錢,都要對孩子大方些,否則孩子容易一生自卑。
陪伴上大方些,孩子安全感更足
摩西奶奶說:
“陪伴是最好的愛,可以抵擋世間一切的艱難,溫暖生命所有的歲月。”
深表認同,有父母的用心陪伴下,孩子會更幸福,安全感更足。
在這一點上,劉墉可謂是典範。
在兒子劉軒小的時候,他會用男孩子喜歡做的事情去陪伴。
經常和兒子進行丟飛盤、投 球、跳遠等比賽,還常常當仁不讓,讓劉軒輸,輸了之後,還不能哭,只能大喊“您是真功夫”。
劉軒早期去美國不適應時,劉墉為了讓他儘快適應起來,經常帶他到戶外去活動,去玩耍,去與人接觸。
漸漸地劉軒不止適應了,還變得開朗自信起來。
他的性格,也漸漸成長出了男子氣概。
而對待女兒,則是用女孩喜歡的方式去陪伴,雖然奇怪,但他仍然和女兒玩過家家,給娃娃吹頭髮,還給女兒化妝。
為了培養女兒學習興趣,常常帶她做科學實驗。
對待比賽,則採用同樣的教育方式,讓女兒接受輸。
在他的高品質陪伴下,兩人不僅考上了優異的大學,畢業后也成了非常優秀的社會人士。
心理學教授吉爾博特說:
“十年以後,你不會因為少做一個項目而遺憾,但你會因為沒有多陪孩子一個小時而遺憾。”
如果你一周也沒有用心陪伴孩子一次,那麼就開始增加至少一次。
如果你做到了每周都花一定時間去陪伴孩子,那麼就要思考提升陪伴品質。
提升陪伴品質,除了能夠放下手機和工作,用心陪伴,參與互動,還要做到情緒穩定,懂得尊重和理解孩子的需求。
當孩子感受到父母的重視,陪伴才會真正發揮作用。
希望我們都能在陪伴上大方些,讓孩子安全感更足,未來更自信。
表揚上大方些,孩子更自信
著名的羅森塔爾效應表明:
當一個人對另一個人有積極的期望時,這種期望會不知不覺地影響對方,讓對方朝著期望的方向發展。
在養育孩子上,也一樣。
當父母能對孩子多一些表揚和鼓勵,孩子就會更加自信,更加積極。
潘展樂在巴黎奧運會比賽中,成為萬眾矚目的焦點,收穫了很多粉絲。
除了因為他本身游泳技能的出色表現,讓人印象最深的是他在面對記者採訪時,所表現出來的那一份自信。
當團隊4*100奪冠后,記者問他,如何看待比賽的表現。
他回復說,比賽已經結束,冠軍已經是我們的了,不滿意的應該是別人。
當記者王冰冰問他,對不認可你的人想說什麼?
他回復說,我為什麼要對不認可我的人說話,我不理他們就好了。
潘展樂的這份自信,在他10歲時的採訪就有所體現。
那時的他在採訪時就表示,游得比孫楊快就可以了。
潘展樂自信的背後,其實離不開外公的鼓勵式教育。
外公被採訪時說:
孩子呢,以表揚為主,就算犯錯了,也要反過來表揚。
比如樂樂小時候字寫得不好,我會說樂樂,你今天字寫得很好,比昨天進步多了,但是和我比起來還是有一點距離。
斯賓塞曾說:
“孩子在快樂的時候,學習任何東西都比較容易。”
可見,養育孩子時,父母在表揚上大方一些,孩子開心了,也就更願意去接受新的挑戰。
用你期待的樣子去表揚孩子,孩子才會往你期待的方向發展。
物質上大方些,孩子更有底氣
很多人說,養孩子最好要窮養,尤其是男孩。
讓孩子從小就知道,掙錢不容易,這樣就知道要節儉,不會大手大腳地花錢。
但實際上,如果哭窮過頭了,卻會帶來更大的危害。
奇葩說里的辯手席瑞,因為小時候反覆被灌輸家裡沒錢,以至於他一直沒有底氣去要自己想要的東西。
小時候去逛超市,他總是低著頭看地板,因為他很怕看到自己想要的零食。
有一次他在展架前盯著一個水果罐頭,看了好久,沒忍住用手摸了一下。
姥姥發現後,猶豫地買了下來,還和席瑞說,這個罐頭夠他們吃一頓飯了。
席瑞說這是他吃過的這輩子最苦的罐頭。
長大後,席瑞有了能力去買自己喜歡的東西,卻每次如果不帶夠三倍以上的錢,就會感到不安。
甚至生病了,不是到了萬不得已的情況下,都不會去醫院。
面對別人,命運對他的好,他首先想到的不是欣慰,而是自己不配。
彭凱平教授說:
“告訴孩子家裡“窮”,沒有別人條件好,其實是在給孩子灌輸貧窮感,它會讓孩子產生心理上的匱乏感。”
這種匱乏感就是孩子底氣不足的表現。
底氣不足的孩子,在面對自己喜歡的人事物,總會深感自己不配擁有,甚至會失去努力爭取的動力。
因此,為人父母,在物質上大方些,基礎的物質要慷慨給予。
價格貴的東西,暫時買不起,也要告訴孩子,只是暫時超出預算,但我們可以通過努力來獲得這樣東西。
如此,孩子方能客觀看待金錢和自我的關係。
信任上大方些,孩子更自主
你有沒有過這樣的感受??
當你給予孩子充足的信任,孩子就會變得幹勁滿滿,積極主動。
但當你對孩子表示懷疑的時候,他們要麼沮喪難過,要麼大發脾氣,和你對著干。
小侄子今年10歲,酷愛玩遊戲,但他也知道媽媽說過必須做完作業才能玩,每一次都是在做完作業才開始玩。
有一天,爺爺看到小侄子在玩遊戲,就問他作業寫完了嗎?
小侄子說,那必須的,不寫完怎麼能玩。
但爺爺不太相信,非要侄子拿出來給他檢查。
侄子那會一心顧著玩遊戲,就沒有拿。
爺爺著急了,說小侄子小小年紀學會了撒謊。
小侄子聽到爺爺這麼一說,心生煩躁,直接把手機砸到沙發上。
二姐在廚房見到這麼一幕,趕緊出來救場,了解情況之後,就對爺爺說:
“爸,我們約定好完成作業才能玩遊戲的,我相信他能做好這一點,您別擔心了。”
“老師也從來沒有和我反映過娃的問題,所以娃肯定這方面做好了。”
又轉過來對小侄子說,爺爺第一次來家裡,不了解實情,問小侄子可以原諒爺爺嗎?
因為二姐前面給予的信任,小侄子很爽快就答應了,並打開電視,把遙控遞給了爺爺,還給爺爺倒了一杯水。
心理學家喬伊斯·布拉澤斯曾說:
“愛的最好證明就是信任,彼此信任才是給孩子最好的愛。”
深表認同,信任不僅能讓孩子感覺到被愛,還能因此激發孩子的做事動力。
因此,父母要在信任上大方些,不管遇到什麼事,第一時間先選擇相信孩子。
相信感受到爱和信任的孩子,定會不負我們的信任,努力做好該做的事。
▼
弗洛德說:
決定孩子一生幸福的,是童年時期是否自卑。
因此,想要孩子幸福,父母在孩子童年期一定要在這四個方面大方些。
多一點陪伴,多一點表揚,多一點物質基礎,多一點信任。
孩子就會多了不止一點的安全感、快樂、自信和積極。
最後,祝願每個孩子都能擁有一個幸福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