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開始今天的文章之前,我想先問各位媽媽們一個問題:你的寶寶平時和誰一起睡覺呢?
當孩子出生後,許多媽媽們都特別珍惜那種每天夜晚與寶寶同眠的幸福感。在忙碌了一整天之後,晚上躺在床上,看著寶寶安詳的睡顏,所有的疲憊彷彿都瞬間消散,連白天的小調皮也變得可愛起來。
但對於那些寶寶不在身邊睡覺的媽媽來說,她們的感受又是怎樣的呢?
這不,辦公室里幾位媽媽聚在一起,就開始熱議起了“孩子跟誰睡”的話題。
對於新手媽媽阿花來說,她對此感到既驚訝又困惑:“寶寶不應該都是和媽媽一起睡的嗎?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疑問呢?每天晚上寶寶睡在我旁邊是我一天中最幸福的時刻。”
而已經是兩個孩子媽媽的慧慧則有不同的看法:
“你看我經驗比較多,我家二寶和大寶相差兩歲,有了二寶后,大寶就和奶奶睡了...”
隨後,大家你一言我一語地討論開了,話題從孩子跟誰睡,延伸到了孩子的性格形成,再到孩子情感發展等等,關鍵詞似乎繞不開幾個——
關鍵詞
變得不親:“按理說,寶寶應該和媽媽更親近,如果和奶奶睡,感覺就會和媽媽疏遠。”
影響性格:“不同的陪伴者可能會對孩子的性格造成一定的影響。”
缺乏安全感:“孩子和父母同睡可以提供更多的安全感。”
情感依賴:“我兒子從小就是和姥姥睡的,長大後對姥姥的依賴也最深。”
從大家的討論中可以看出,關於“孩子跟誰睡”,最受關注的有兩個問題:
一是孩子跟誰睡,就跟誰更親近;二是孩子跟誰睡,可能會影響他們一生的性格塑造。
特別是後者,引發了更多的關注和擔憂,許多人擔心這會給孩子的性格定性,從而影響他們的未來人生。
那麼今天就圍繞這兩個話題,和大家一起深入探討,也歡迎大家留言分享自己的看法哦~
孩子跟誰睡就更親近誰嗎?
“孩子跟誰睡,就跟誰親近”這一觀點,是被大多數人所認同的。
這很容易理解,因為在孩子幼小的時候,最需要親人的陪伴,這會給他們帶來足夠的安全感。自然地,孩子就會和那個陪伴他們最多的人建立更深的情感聯繫。
此外,對於大約一歲的寶寶來說,身體接觸和氣味是他們熟悉周圍人和環境的主要方式。
多和寶寶進行身體接觸,讓他們躺在自己的懷裡,可以幫助寶寶更快地適應你的氣味和擁抱的感覺,這無疑可以增進親子間的情感聯結。
這些條件,“一起睡覺”都能滿足到,無形中增加了孩子對你的依賴感和親近度。
朋友麗麗就曾分享過,她生完寶寶后的兩年裡都是自己在家照顧孩子,儘管非常辛苦,但她感到非常欣慰的是,孩子和自己非常親近。
然而當她開始工作,不得不請婆婆幫忙照看孩子,尤其是晚上陪孩子睡覺的任務也交給了婆婆後,沒過多久她就發現孩子和她的關係似乎沒那麼親密了。
以前孩子早上看到媽媽會大哭,後來只是和媽媽揮揮手。
甚至當孩子生病或感到不安時,他更傾向於要奶奶抱而不是媽媽......
諸如此類的“疏遠”行為讓麗麗心裡五味雜陳。
因此,她在心中暗暗下決心,無論如何都要盡量讓孩子和自己一起睡,哪怕白天不能陪在他身邊,至少晚上要讓寶寶躺在自己身旁。
著名女星姚晨在參加《朗讀者》節目時也曾分享過類似的經歷,她說自己的孩子一出生就是由月嫂全天候照料。
餵奶、哄娃、換衣、換尿布……幾乎所有的事情都是由月嫂來完成。
雖然作為媽媽的她省心了許多,但幾個月大的寶寶對月嫂的依賴卻超過了對她的依賴,有時甚至讓她覺得自己不過是個“奶媽”。
俗話說“有奶便是娘”,在孩子最需要陪伴的年紀,陪伴在他們身邊的那個人,便是他們最親近的人。這是一條不變的定律。
當然,這個定律並不是絕對的,特別是對於母親來說,孩子對母親有著獨特的依賴和信任。
為了與寶寶建立更好的親子關係,我們還是建議大家盡可能多地陪伴孩子成長,比如盡可能地讓孩子晚上和自己一起睡覺。這件事雖小,但卻意義重大。
孩子跟誰睡,會決定他們的一生性格嗎?
相較於“孩子跟誰睡,就跟誰親”因為包含了陪伴的因素而較易被接受,
“孩子跟誰睡,會決定他們的一生性格”這一說法則引起了許多人的質疑。
說實話,當我第一次聽到這個觀點時也是覺得有些言過其實。畢竟孩子的性格形成應該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包括先天遺傳因素、父母教育、家庭環境、社會交往、學校教育等等......
所以,個人並不完全贊同“決定性格”的說法,換成“可能影響性格”的描述或許更為恰當。
因為孩子在幼年時期正處於學習和模仿的高峰期,他們會不自主地模仿那些長期陪伴在自己身邊的人。
所以,那個長時間陪孩子睡覺的人,無疑會成為孩子學習的主要物件,從而對他們性格的形成產生一定的影響。
舉兩個例子來說明:
首先,如果孩子長期和老人同睡,一些人擔心的首要問題是容易養成溺愛,讓孩子變得任性、自私、缺乏自理能力等。
確實,隔代親的現象很常見,老人也容易溺愛孩子,這點我們不可否認。
但是否能一概而論認為老人帶出來的孩子就一定會自私任性呢?
這主要還是取決於老人的教育方式。如果老人過度溺愛,無條件滿足孩子的一切需求,甚至連喂飯、穿衣這樣的小事都不讓孩子自己動手,那麼最終很可能導致孩子缺乏獨立能力和養成任性的性格。
記得曾有一個新聞報導,安徽一位年邁的奶奶被自己的親孫子鎖在門外一整夜。
無論奶奶如何呼喊,男孩都無動於衷,自顧自地回房睡覺去了。
這位老人只能在門外度過漫長的一夜。
只能說這個男孩的任性和缺乏同理心,與家人的教育方式脫不了干系。成才先成人,我們一定要注重孩子的品德教育。
第二種情況是寶寶與媽媽同睡,但爸爸單獨一人睡的模式。
這種模式的出現可能是由於父母作息時間不一致,比如爸爸工作繁忙,晚歸,或者一個人需要保持完整的睡眠週期。
就像電視劇《親愛的小孩》中的男主肖路,因為頻繁夜醒導致第二天上班困難,於是選擇了與妻子分房睡。
但無論是哪種情況,建議夫妻還是盡量不要長時間分房睡。
父親的缺位不僅不利於父子(女)關係的建立,也可能會對母子(女)情感產生影響,讓寶媽心裡產生失衡:自己整夜辛苦照顧孩子,卻沒有一個完整的睡眠,憑什麼另一半就能安然入睡。
而且父親的長期缺位也會影響孩子性格的養成,比如男孩可能會缺乏一些陽剛之氣,女孩在建立安全感方面也可能打折扣。
事實上,最好的模式還是爸爸媽媽一起陪寶寶睡。這不僅能給孩子更多的安全感,也能更好地促進父母與孩子間的親密關係建立。
睡眠佔據了我們生命中將近三分之一的時間,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同樣地,那些與我們同眠的人,也在我們心中佔據了特殊且意義深遠的位置,尤其是對於幼小的孩子來說,它更是建立彼此依賴感的最佳途徑之一。
總之,無論是對於建立親子關係,還是對孩子性格的塑造,其深遠的影響都是我們無法預估的。
希望每一位父母都能盡可能多地陪伴在孩子身邊,讓孩子感受到與父母同眠所帶來的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