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你最喜歡誰”的提問,這位媽媽的高情商回答值得每個家長學習!
更新于:2025-03-26 07:03:29

培養一個優秀的孩子,不僅是在學業上取得優異的成績,高情商和良好的溝通能力也是童年時期最重要的性格塑造。

有一次,一位母親帶著兒子外出,路上偶遇了一位鄰居。

那個鄰居一時興起,好奇地問道:“寶貝,看你多幸福啊,家裡這麼多人圍著你轉,那你最喜歡家裡的誰呢?”

小男孩答道:“我第一喜歡媽媽,第二喜歡爸爸,第三是外婆。”

鄰居追問:“為什麼呢?以前不是最喜歡外婆嗎?現在外婆怎麼排到第三了?”

男孩思考了一下,說:“因為爸爸下班回家會陪我玩,我們玩得很開心。而且外婆總是管著我,不讓我干這個、也不讓我做那個。”

聽到這裡,男孩的媽媽立刻蹲下身子,分三個階段對孩子進行了悉心引導:

首先,她肯定了孩子的愛:“你能把媽媽放在喜歡的人第一位,媽媽真的很開心,但是你剛才的那種想法並不完全正確。”

然後,她向孩子解釋了這樣說的原因:“我們家的人都互相愛著對方,每個人都非常非常地愛你。你不應該有最喜歡誰的排序,這樣聽起來會讓人覺得你不夠愛他們,讓他們心裡也會覺得不舒服。”

最後,她説明孩子找到了解決方式:“每個人表達愛的方式都不同,你不能因為誰讓你開心、誰能哄你就更喜歡誰。如果你不喜歡外婆的某些管教方式,你可以直接告訴外婆你的想法,或者自己設定一個目標,讓外婆幫你加油助威,這樣心裡就不會覺得不舒服了。”

從那之後,每當男孩被問及“你最喜歡家裡的哪個人”時,他都會回答:“我都喜歡。”全家人聽到這樣的回答都感到非常欣慰。

這說明了什麼?這說明瞭家庭環境對孩子的成長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父母希望孩子成長為一個高情商、會溝通的智者,那麼就必須擁有高情商教育的本領。

特別是當孩子面對“你最喜歡誰”的問題時,正是考驗父母情商教育能力的時刻。

當然,“都喜歡”可能是最完美的答案,但更重要的是如何引導孩子更好地理解和表達自己的情感。

蘭媽建議在孩子成長過程中關注以下幾個方面:

01

重視價值觀的培養。

適時進行教育和引導是非常重要的。

有位親戚做了10年的全職媽媽,在這期間,她盡可能把最好的都留給兩個女兒。但由於小時候缺乏對作業問題的輔導,導致大女兒在學校的學習成績不佳,老師也頻繁與她溝通這個問題。久而久之,她變得焦慮不安,常常對女兒不是批評就是指責。

結果,孩子形成了一種錯誤的認知——誰順著她,她就更喜歡誰。而這位親戚和奶奶同住的那段時間里,只要孩子有什麼要求,奶奶幾乎都是無條件滿足。這導致了媽媽和女兒之間的衝突不斷升級。

一旦媽媽批評了女兒,她就會立即投向奶奶的懷抱,甚至當面頂撞:“我長這麼大都是奶奶辛苦養大的。” 看到女兒如此蠻橫無理,媽媽感到心寒,最終決定將孩子完全交給奶奶照顧。然而,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奶奶就因無法承受孫女的各種要求而焦急地打電話給她。

為什麼會這樣呢?原來,正式由奶奶接管后,她發現自己根本無力承擔起每天應對各種經濟和情緒需求的壓力。孩子的許多要求被拒絕後,開始產生負面情緒和行為,甚至開始逃避責任並向其他親戚抱怨:“奶奶欺負我,等我媽媽回來保護我。”

這些話語讓奶奶深受打擊,獨自淚流滿面。這充分說明,與其關注成績,更應注重孩子的價值觀培養。如果孩子持有“誰順從我、滿足我,我就喜歡誰”的態度,那麼這種喜歡是不值一提的。畢竟,這種心態本身就是有問題的,需要通過正確的教育來矯正,否則孩子將來可能會成為一個忘恩負義的人。

02

樹立正確的愛心觀念。

不要讓孩子陷入“你最喜歡誰”這樣的問題中。

有人說,家庭教育應該是父母對子女愛的一場“合謀”。但在蘭媽看來,這場“合謀”不僅僅是父母的事,還應包括家中的其他長輩。如果孩子生活在一個總是詢問“你最喜歡的人是誰”的環境中,那麼他們從小就會形成錯誤的價值觀——“我最喜歡誰”或“我不喜歡誰”。

一位經驗豐富的母親分享了她的經歷:

千萬不要問孩子“你最喜歡誰”的問題,否則等到孩子整日把喜歡誰、不喜歡誰掛在嘴邊時,就有得哭了。

原來,這位母親過去是個事業型女強人,女兒還在繈褓中時就急於返回工作崗位。因此,孩子們大部分時間都是由祖父母照顧。

雖然一家人生活在同一個屋簷下,母親每天早出晚歸,甚至加班到深夜才回家,但她仍舊面臨著處理不完的工作。

隨著時間的推移,她發現女兒和她的關係越來越疏遠。

一天晚上,她在整理完工作後偶然聽到奶奶在逗孫女:“我和你奶奶,你最喜歡誰?”

孫女想了想,回答:“都喜歡。”

奶奶不依不饒:“最喜歡誰?”

孫女左右為難,奶奶則繼續慫恿:“到底是最喜歡誰?”

經過一番思考後,孫女最終指向了奶奶。隨之而來的是奶奶得意的笑聲和爺爺調侃的聲音:“真是傷心,為了這些東西一直把你帶在身邊。”

有了這次經驗,當母親與女兒的關係有所改善後,她也刻意在父親面前問了相同的問題:“我和爸爸,你最喜歡誰?”

看到新買的玩具,女兒毫不猶豫地回答:“媽媽好,我最喜歡媽媽。”

在接下來的一段時間里,無論是爺爺、奶奶還是父母,都試圖通過滿足孩子的短暫願望來贏得這場“你最喜歡誰”的比賽。

果不其然,孩子很快就養成了一種性格——根據眼前的利益來決定喜歡誰。一旦有一次沒有得到滿足,她就會忘記之前所有的好,表現出極端的反應。

有一次,因為一雙鞋子的要求未被滿足,她憤怒地對母親大喊:“我討厭你,我要奶奶,我最喜歡奶奶!”

正是這次爆發,讓母親意識到了家庭環境對孩子成長的重要性。

03

注意言辭,避免絕對化。

學會在回答問題時留有餘地。

家庭環境是孩子最初的教育場所。作為父母,我們都希望孩子成為怎樣的人,就應該先創造一個類似的生活環境。

就像那些經常被問及“你最喜歡誰”的孩子,他們的思維方式往往會圍繞著“誰對我好”、“誰能滿足我”打轉。

然而,說話本身就是一門藝術,即使是成年人也未必能完全掌握。稍有不慎,就可能掉進話題陷阱。

有個女孩從小就肩負著父母的厚望。

母親希望她能夠多才多藝,於是不惜花費高額價格買了一台鋼琴放在家中。

父親也在才藝方面給予了大力支援,認為多一項技能就多一條出路。

但成功的道路並沒有想像中那麼簡單。隨著練習難度的增加,女孩對鋼琴的興趣逐漸消減,變得越發厭煩起來。

每次練琴時,她都滿臉不悅地說:“真煩人,每天都要練琴。”

起初,父母嘗試著鼓勵她:“你看,彈琴的姿勢多優雅啊,將來即使沒有合適的工作,做個鋼琴教師也是很不錯的選擇。大家都會羨慕你的。”

儘管這樣的話語充滿了鼓勵和美好的期望,但隨著練習的難度增加,女孩的進步卻並不明顯。這時,母親採取了更為嚴厲的策略:

“既然你對彈鋼琴有天賦,那我們可不能浪費,如果你自己不願意學,那就把鋼琴送人吧,送給那些願意並喜歡彈琴的小朋友。”

沒想到,女孩聽後立刻答應下來,甚至主動表示:“我巴不得現在就搬走這玩意兒,看著就心煩。”

日常生活中也是如此,每當女孩表現出反抗或頂嘴時,母親總會提醒她:

“不聽話的話,我就不喜歡你了。”

“不喜歡就丟了呗,以後再也不給你買了。”

而女孩則總是以“不喜歡就不喜歡”、“丟掉就丟掉”、“不買就不買”回應。

事實上,“你最喜歡誰”這樣的問題也是如此。

“都喜歡”看似完美的答案背後,卻隱藏著問題的本質——試圖證明自己的存在感。

記得小女兒長大後,大女兒經常問我:“媽媽,我和妹妹你更喜歡誰?”

我回答:“都喜歡。你們都是我身上掉下來的肉。”

顯然,這個答案並沒有讓她滿意,她堅持要我做出選擇。

當我沒有做出選擇時,她就像只蒼蠅一樣在我耳邊不停地提醒,還警告我不能說出“都喜歡”這樣的話。

漸漸地,我開始感到煩躁,於是告訴她:“我都喜歡,這個話題到此為止,不要再提起了。”

果然,大女兒此後再也沒有提起過這個話題,但與我之間的距離卻變得越來越遠。

當我詢問原因時,她哭著說:“你不愛我了,你只喜歡妹妹。”

意識到言語過於絕對後,我向她道歉並請她再次提問“你最喜歡誰”時告訴我。

那次,我回答道:“我對你的愛就如同你對我的愛一樣,妹妹也是如此。你們有多愛我,我就有多愛你們。”

從那以後,兩個女兒之間的關係變得更加融洽。她們爭先恐後地幫我拿水杯、陪我取快遞。

這就是留有溝通空間的智慧。

記得公司之前有個實習生非常有才華,老闆也很看重她。

但當老闆問她“公司設計部的創意怎麼樣”時,她為了突出自己的觀點,把所有人的缺點都批評了一遍。

雖然她最終通過那份報告成功轉正,但在公司的後續發展中並沒有得到重用或晉陞的機會。

對此,老闆的解釋是:“說話太絕對了。能夠看清問題很重要,但能夠引導大家一起改變結果才是本事。公司缺的是人才,但最缺的還是具備領導能力和團隊精神的人才。”

同樣的道理也適用於“你最喜歡誰”這樣的問題。

小時候,“都喜歡”教會孩子懂得愛的本質;而長大後則需要更多的情商去創造有意義的話題。

這樣,孩子們才能在交流中真正得到成長。

那麼,關於孩子“最喜歡家裡哪個人”的問題,大家還有什麼更好的回答方法嗎?歡迎在評論區留言分享!

本內容為虛構小故事,如有雷同,純屬巧合,所有人物、地點和事件均為藝術加工,請理性閱讀,切勿對號入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