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果的秘密:新鮮摘下的果實,咬錯地方竟有灼傷風險!
更新于:2025-03-26 06:56:17

腰果,這種廣受歡迎的堅果,你是否好奇它在樹上的原始形態呢?

我們日常享用的腰果實際上是植物種子的一部分,而圍繞種子的還有被稱為“腰果蘋果”的果實。它的外形略似蓮霧,腰果就生長在這些果實的末端。腰果蘋果同樣適宜食用,它的味道獨特且難以形容——既有水果的甜美,又帶有濃郁的堅果風味,還伴隨著輕微的澀感。這種果實可直接食用,也可用於製作醬汁和蜜餞。

為什麼我們很少有機會品嘗到這種果實呢?

由於腰果蘋果的外皮易碎,保存期限短暫,不適合長途運輸,因此通常只在產地如巴西、印度、墨西哥等地銷售。其實,無法品嘗到腰果蘋果並不令人遺憾,因為腰果本身來源於有毒植物,其果實含有腐蝕性強的腰果酸和腰果酚。這些物質若接觸皮膚,輕則引起瘙癢,重則可能導致灼傷、水泡或皮疹。那麼,當地人是如何安全食用的呢?關鍵在於正確處理。

腰果蘋果的可食用部分大多無毒,毒性物質主要集中在堅果週邊的兩層種皮上。

具體來說,腰果蘋果的危險部位是其末端膨大的部分,那裡包裹著未經處理的腰果堅果。若不慎直接咬食,可能會遭受化學灼傷,這樣的事故在過去曾屢見不鮮。相較之下,我們日常消費的腰果已經過多重工序處理:首先去除具有強烈毒性的外種皮,隨後經過多次烘焙以確保有毒成分被完全分解,最終確保食用的安全性,同時也提升了口感。

腰果源自有毒植物,其加工業曾因此被稱為“有毒產業”,原因何在?

腰果加工的重要步驟之一是去殼,儘管可以使用機械去殼,但這往往導致較高的損耗率,因為腰果殼十分堅硬,機械化處理容易損壞腰果。因此,在印度、越南等主要產區,大多採用人工剝殼方式。值得注意的是,腰果殼具有毒性,而剝殼工人多數在無防護措施的情況下作業。

一位從事剝殼工作六年的印度女性在採訪中透露,她每天需處理超過10公斤的帶殼腰果,而報酬僅有200盧比,摺合人民幣不足20元。

與微薄收入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她受損嚴重的手掌和手指。由於缺乏防護,工人們一天的工作結束後手掌和手指常變黑,伴隨燒灼感;清洗后,手部更是會出現大量膿包。此外,胳膊、脖子、臉部偶爾也會因接觸有毒物質而留下疤痕。

為何工人們不採取基本的防護措施呢?

一方面是因為廠方不提供免費防護用品,即使是一副簡單的防護手套也需要工人們自費購買。另一方面,薪酬按處理的腰果量來計算,佩戴手套會大幅降低工作效率,進而減少收入。這種情況令人憤慨,考慮到腰果的零售價格不菲,位於所有堅果中的高端,但其收購價卻異常低廉,導致剝殼工人的生活條件極其困苦。自從腰果產業的內部情況被曝光后,相關零售商也遭到了來自世界各地人們的廣泛譴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