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有句古話說得好,"未雨綢繆,臨渴掘井不可取"。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應當積極地賺取並儲蓄資金,為自己積累足夠的經濟保障。這樣即使遇到困難,也能從容應對。反之,若缺乏經濟基礎,一旦遭遇困境,可能就難以脫身了。
那麼在這個時代,普通人還有必要存錢嗎?
答案是肯定的。如果你能確保自己一生的收入穩定不變,那麼或許無需存錢。但如果你無法保證自己的收入始終穩定,那麼盡可能的存錢是明智之舉。
捫心自問,你真的能做到終生收入穩定嗎?即使你是體制內的工作人員,也無法做出這樣的保證。
只要我們留意最近的新聞報導,就會發現,一些看似穩固的工作已經出現了動搖。沒有哪一份工作是完全穩定的。
02
幾年前,一提到存錢,很多人的第一反應就是,這是過時的行為吧?
他們認為,在這個年代,通過貸款、透支和月光族的生活方式才是與時俱進的表現,存錢的觀念早已落伍了。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持有這種觀點的人在最近幾年中,頻頻遭受生活的重擊。只能說他們是自食其果,每個人都必須為自己的選擇負責。
有人負債累累,無法償還貸款,看不到未來的希望而選擇了極端的方式;
有人失去工作,找不到新崗位,也沒有收入和儲蓄,只能四處打散工;
有人在房價高點買入,不久後房價就“陰跌”,損失慘重,賠上了半生的積蓄;
有人提前消費,刷爆信用卡,四處借錢補西牆,幾乎陷入無路可走的境地;
有人長期月光族,家人不幸生病時卻無力承擔醫療費用,只能無奈等待命運的安排。
......
許多人用他們悲劇性的生活經歷告訴我們一個道理:為家庭儲存一筆應急金,對生存至關重要。
03
對於普通人而言,如果沒有存款,可能會面臨諸多問題。
首先,將失去生活的主動權,不得不透支健康去打工。平靜安寧的生活與他們無緣,風吹日曬成為了他們被迫的選擇。
其次,生活會充滿焦慮和不安,為了維持基本的生活需求而煩惱不已。有了存款,暫時失業也不成問題。但沒有存款的話,別說擔心失業了,就連一日三餐都可能成問題。
再次,害怕生病,也害怕親人生病。坦白說,在這個年代,醫療資源昂貴,沒有錢可能連醫生都見不到,更不用說進行檢查和治療了。
最後,生活的容錯率極低,一步失誤可能導致全盤皆輸。窮人之所以沒有犯錯的空間,是因為他們沒有足夠的資產來支援追求夢想。
人們奔波勞碌,只為那一點點微薄的收入。然而,正是這些收入能夠解決他們的困擾,讓孩子得到教育,讓老人安享晚年,讓家庭生活穩定。
正如俗話說的:"無鹽之水不如無水,無錢之人不如無人"。有錢能使鬼推磨,無錢則寸步難行。
04
那麼,為何尤其是年輕人缺乏存錢的概念呢?
這與商業化社會的消費理念有關。
一些人這個月賺了一萬元,就會盡量花掉這一萬,不會有其他考慮。他們認為,反正下個月還能賺一萬,所以不在乎。
確實,花光這個月的工資會帶來極大的快樂感。但是,未來該怎麼辦呢?不用說長遠的未來,如果下個月就失業了該怎麼辦?
難道就只能順其自然嗎?如果真的帶著這種想法過日子,遲早會被生活狠狠打擊的。
作為普通人,沒有任何保障,只能依靠存款來保護自己。這個世界沒有上帝,有的只是能夠滿足基本生活需要的金錢。
著名作家王爾德曾說:"年輕時我以為金錢是生命中最重要的東西,等到老了才發現,的確如此。"
生活不只有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所有的詩和遠方,都需要金錢作為基礎。缺少金錢,可能剩下的只有苟且,連達到遠方的車票和飛機票都買不起。
05
寫到最後
未來的情況將變得越來越複雜,為自己準備更多的存款、現金、黃金等緊急備用是非常必要的。
不僅僅是其他問題,僅僅是職場問題就已經足夠讓人頭疼。
當前的職場環境中,996工作制日益嚴重,甚至出現了007的苗頭。工作時間越來越長,工資卻停滯不前,甚至逐漸減少。
工資減少就算了,被淘汰的可能性還在增加。許多人到了35歲就會面臨職場優化或裁員的命運。
35歲的打工人,上有老下有小,中間還要顧及夫妻兩人的生活,一切都離不開金錢的支援。因此,儲蓄成了他們唯一的救命稻草。
還是那句話,即便這個世界上有上帝的存在,也無法拯救80億的人類。每個人只能依靠自己去救助自己,為自己儲備資金,以此來確保生活的安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