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著人性做事,逆著人性做人!
更新于:2025-03-26 06:59:49

人生一切的痛苦,都源於對人性的無知。

很多人一輩子都在和人打交道,但是對人性卻茫然不解,於是人生陷入庸庸碌碌的境地。

心理學家阿德勒說過:“成熟並不是看懂事情,而是理解人性。”

真正厲害的人,都是順著人性做事,逆著人性做人。

一、順著人性做事

什麼叫順著人性做事?

說白了,就是你要明白別人心裡想什麼,很多時候,如果對人心缺乏足夠的瞭解,很容易就會惹禍上身,學會洞察他人的心理,順應對方的人性,你才能在這個世界安穩立足。

《三國志》中,袁紹要攻打曹操,田豐看出曹操詭計多端,多次勸諫袁紹不要出兵。

袁紹不聽勸,於是田豐一而再、再而三請求,幾番下來,袁紹徹底惱了,他將田豐關押起來,隨後帶兵出征,果不其然,一切如田豐所料:袁紹大敗。

就在底下人都以為袁紹會就此重用田豐的時候,田豐卻被袁紹殺了。為什麼?

因為田豐雖然聰明過人,但他錯就錯在忽略了人性,沒有一個領導人,會喜歡下屬的風頭蓋過自己,當你表現出超出領導人的智慧,不僅傷了袁紹的面子,也會破壞了他的威信。

為了挽回自己的尊嚴,袁紹殺田豐也就是必然之事,做正確的事,比正確地做事更重要,很多時候,你不是不能發表意見,只是在發表前,你要先想想對方有沒有接受意見的雅量和胸襟。

然後,你就可以決定“說”還是“不說”,或者“怎麼說”。

同樣是謀臣,荀攸就有大智慧,荀攸是曹操智謀團的首席謀士,曹操徵討呂布,是荀攸提出“引沂泗之水,灌下邳城”的計策,最終生擒呂布。

曹操應對袁紹的討伐,本是以弱敵強,結果因為荀攸採用聲東擊西的戰術,最終反敗為勝。

荀攸這樣一個才能卓越的人,卻十分內斂低調,面對自己顯著的功績,他向來隻字不提,與曹操相處的過程中,更時常犯一些小錯誤,讓曹操來糾正,借機給對方優越感。

就這樣,荀攸深得曹操器重,更被曹操尊稱為“謀主”。

縱觀三國時期,聚集了眾多運籌帷幄的名士,但能夠善終的並不多,荀攸是其中一個。

不得不說,他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源於對人性的拿捏,生活中,越是有大智慧的人,越能夠了解別人,同時洞悉人性的弱點。

他們不張揚不跋扈,知道用韜光養晦來保全自己,更懂得滿足他人的心理以達到自身所求。

記住,做任何事情的時候,永遠站在人性的角度思考,當你能夠體察人心、順應人性,自然能在這個紛繁複雜的社會裡遊刃有餘。

二、逆著人性做人

什麼叫逆著人性做人?

我們每個人生來,都有向下的本性——貪圖安逸、得過且過、沉迷舒適……

若是一味縱容本性,命運就會在不斷的自我滿足中,急劇下滑,真正的高手,懂得與墮落的天性做對抗,在不斷克制中,突破人性的束縛。

北宋文人範仲淹,幼年喪父,被迫跟著母親改嫁,寄人籬下的日子里,他受盡了冷眼,但越是委屈,他就越奮發圖強,立志要出人頭地,讓周圍人刮目相看。

十幾歲的時候讀書條件艱苦,很多同學都會從家裡帶來美味佳餚,以供日常食用,而范仲淹每天只煮一鍋粥,冷卻之後用刀分成四塊,早晚各取兩塊為食。

他說:飽暖思淫欲,越是艱苦的條件,往往越鍛煉人的心智。

讀書的五年裡,同窗們時常出去遊山玩水,只有他始終不為所動,有一次,皇帝出宮朝拜,師生們都激動地跑去觀看,范仲淹卻閉門不出,仍然像往常一樣埋頭苦讀。

面對別人的質疑,范仲淹回答說:“以後皇帝會親自見我。”

果不其然,27歲那年,范仲淹憑藉優異的成績考中進士,並接受了皇帝的親自接見。

有時候,人與人的差距,往往就在於對人性的把控,放縱沉淪,就會日漸平庸;克己自製,就能在勤勉踏實中,實現人生的蛻變。

蘇秦本是一介草根,沒有顯赫的出身,也沒有強大的背景,當他立志要成就一番功業后,便頭懸梁、錐刺股,逼自己學習縱橫之術,別人吃喝玩樂,他逼自己在家讀書;別人花天酒地,他還是逼自己在家讀書。

極端的克制之下,蘇秦最終成為六國的國相,名垂千古。

王陽明說:“人須有為己之心,方能克己;能克己,方能成己。”

克制自己的懶散,才能成為一個自律的人;

克制自己的墮落,才能成為一個優秀的人。

說到底,學會跟自己的人性作鬥爭,才能不斷打破命運的壁壘,實現人生的逆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