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想過?,為何所有的生命,最終都會走向死亡?
更新于:2025-03-26 06:59:34

你有沒有想過?,為何所有的生命,最終都會走向死亡,而沒有選擇永生?對於這個問題,或許你會認為,生老病死是所有生命體無法逃避的自然規律,就像日升日落那樣自然且不可抗拒。然而事實可能並不如此簡單,因為從本質上來講,死亡其實就是生命體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斷累積損耗的結果,而已知的研究表明,這種損耗並不是絕對不可修復的。

舉個例子,早在上世紀60年代,科學家就發現了一種與生命體的壽命密切相關的現象,即:生命體的很多細胞都不能無限分裂,在經過一定次數的分裂后,這些細胞就會停止分裂,最終走向死亡。這個分裂次數的上限,被稱為“海弗里克極限”(我們人類的“海弗里克極限”通常是40-60次,大約每兩年分裂一次)。

進一步研究表明,“海弗里克極限”其實是由“端粒”的損耗引發的,簡單來講,端粒是位於細胞染色體末端的一段DNA-蛋白質複合體,它們就像是“帽子”一樣保護著染色體,然而細胞每分裂一次,端粒就會變短一點,當端粒縮短到一定程度時,染色體就無法保持完整,致使細胞終止其功能不再分裂。

在更深入的研究中,科學家發現,有一些特殊的細胞,能夠合成出一種被稱為“端粒酶”的核蛋白逆轉錄酶,它們能夠起到修復甚至延長端粒的作用,比如說很多動物的幹細胞、生殖細胞、造血細胞等,就可以合成出這種物質,從而具備了更長的生命週期。

所以我們有理由相信,生命應該是有能力突破“死亡”這一限制,進而實現永生,既然如此,那為什麼生命沒有選擇永生呢?筆者認為,答案其實可以追溯到基因的層面。

我們知道,基因是生命體內攜帶遺傳資訊的分子,被稱為“生命的藍圖”,生命體的所有特性——從生長、發育到衰老、死亡,其實都會受到基因的控制。

從進化的角度來看,基因的目標其實就是讓自己種群的生存機會最大化,而生命體的所有特性,都是基因為了實現這一目標而進行的優化選擇,相對來講,種群個體是否會死亡,並不在基因的“考慮範圍”之內。

假設某個種群具備了永生的能力,擁有了無限的壽命,這看上去似乎可以有效地實現基因的目標,但實際上卻並非如此。

因為壽命無限的個體並不會因此變得“無敵”,也無法真正地做到“永遠不死”,大自然中充滿了不可預測的風險,捕食者、自然災害以及各式各樣的意外,都可能在某一時刻終結這些永生個體的生命,所以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風險的累積就會讓種群個體逐漸減少。

除此此外,大自然也並非一成不變,一個種群如果無法通過調整自身來適應複雜多變的自然環境,那它們的滅絕,就只是遲早的事情。

要應對這些挑戰,即使是可以永生的種群,也必須具備繁衍後代的能力,因為這可以有效地補充因各種風險而減少的個體數量,更重要的是,在繁衍過程中,基因會發生變異和重組,為種群提供更多的多樣性,從而通過進化來逐漸調整自身,使種群在未來的世代中得以延續。

然而如果自然環境條件良好,種群中的新個體會源源不斷地出現,而老的個體由於擁有無限的壽命也不會消失,這就會導致種群中的個體數量的急劇膨脹,當種群數量膨脹到一定程度時,問題也就隨之而來。

要知道自然界中的資源是有限的,只能支撐有限的生物數量,如果種群中的個體數量過多,對這些資源的需求就會迅速增加,最終就會導致資源徹底枯竭,而這樣的事情一旦發生,即使這個種群具備了永生的能力,也無法逃過滅絕的命運。

也正是因為如此,地球上所有生命體的基因都選擇了“有限壽命”這一策略,而沒有選擇永生。這種策略的好處在於,通過讓生命個體具備一定的壽命,可以在其有限的生命時間內完成繁衍後代的“任務”,確保自己的種群得以延續,在此過程中,生命個體逐漸老去,並最終走向死亡,而新生代則不斷補充種群,同時通過進化來調整自身以適應自然環境。

如此一來,不僅可以避免種群數量的過度膨脹,也很大程度地保證了種群在複雜多變的自然環境中的適應能力,對於基因來講,這種策略顯然比永生更加有效。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所述只是為了方便理解而進行的一種擬人的說法,實際上,基因並沒有思想,更不會主動去選擇某種生存策略,之所以會這樣,其實是自然選擇的結果——在過去幾十億年的演化過程中,那些無法適應自然環境的種群,都被嚴酷的大自然“淘汰”了,或許在那些“被淘汰者”之中,就存在過一些理論上可以永生的個體……

總而言之,地球上包括人類在內的所有生命,最終都會走向死亡,其實是基因在數十億年中演化出的最佳策略,不過考慮到基因無論多麼複雜,歸根結底只是一段一段的遺傳代碼,所以我們或許可以樂觀地認為,隨著相關研究的持續深入,人類終有一天能夠洞悉基因的奧秘,進而打破這一古老的生存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