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智者曾經提出這樣的觀點:明智的人懂得取悅自己,而愚蠢的人則試圖取悅他人。
畢竟人生短暫,與其依賴他人的認同感,不如首先學會如何令自己滿意。
生活的目的不在於迎合他人、討好世界,而是要學會取悅自己,享受生活的樂趣。
對於成年人來說,最清醒的認識就是瞭解自己活著是為了自己。
01.
追求被喜歡並不能贏得尊重
在電視劇《女心理師》中,莫宇是公司內公認的好人。
工作結束後,同事讓他返回辦公室發送一封郵件,他總是立即答應“好的”。
週末時,朋友邀請他一同看房或搬家,他也從不拒絕。
原本約定的聚餐,同事們未通知他就改變了地點。
當他急忙趕到時,聚餐已經結束,他只能為自己找藉口:“是因為我有其他事情耽擱了。”
儘管感到委屈,第二天他依然帶著笑容為同事們帶去他們喜愛的奶茶。
然而,他的努力討好被視為理所當然。
同事們孤立他,領導對他視而不見,他全心全意的付出,在他人眼中一文不值。
我們常誤以為委屈自己可以取悅他人,但對方卻將你視為軟弱可欺的物件。
請相信,真正喜歡你的人會欣賞你獨立和有主見的一面,而不是你逢迎屈膝的姿態。
討好別人,如同拔掉自己的羽毛為他人縫製衣物。
曾有讀者詢問作家畢淑敏:
我善待身邊的每一個人,幾乎是有求必應,為何仍有人不喜歡我?
畢淑敏回答:
“一個對所有人都好的人,本質上可能是因為缺乏自信,所以在與人交往時會下意識地表現出討好的態度。
但你越是有意識地討好他人,就越容易被人輕視。”
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明白討好無法獲得尊重,只會讓你變得更加微不足道。
唯有聽從內心的渴望,為自己而活,才能變得溫柔而堅強,充滿力量。
02.
取悅他人,失去自我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一書中,蛤蟆先生也有類似的經歷。
他每天在朋友間扮演小醜,只為讓周圍的人開心;
當朋友生氣時,他會低聲下氣地請求對方的原諒,即使錯誤並不在他;
和朋友交談時,對方經常諷刺他精心經營的蛤蟆莊園,他卻不敢反駁。
他對心理醫生說:
“每當大家對我生氣時,我都會感覺不安,只要他們能重新喜歡我就好。”
為了取悅他人,蛤蟆先生付出了極大的努力,最終卻未能贏得別人的心。
作家阿德勒曾說:
生活在對關係破裂的恐懼中,是一種受他人影響的生活方式,毫無自由。
費力討好、苦心經營,實際上換不來真摯的感情,只會失去自我。
著名漫畫家蔡志忠,榮獲漫畫界“金漫獎”終身成就獎。
他的漫畫作品《莊子說》廣受好評。
然而,《莊子說》的出版過程並不順遂。
最初他將初稿提交給一家出版社後,編輯認為用漫畫形式表現哲學不能吸引讀者,建議蔡志忠更換一個輕鬆的主題來衝擊銷量。
蔡志忠並未為了出版而妥協,他堅定地抓起桌上的畫稿說道:
“對我而言,創作要全力以赴,也要有自己的思想,討好讀者不一定是最好的選擇。”
說完便離去。
後來,另一家出版社看中《莊子說》並出版發行,銷量大好,蔡志忠因此一舉成名。
作家蔣方舟說:“能夠真正欣賞你的人,永遠欣賞的是你驕傲的樣子,而不是你故作謙卑和故作討喜的樣子。”
降低姿態取悅他人,不僅無法獲得尊重,還會迷失自我、喪失尊嚴。
禮貌但不卑微,保持獨立的思想與人格,才是贏得他人尊重的關鍵。
尊敬他人而不自貶身份,謙遜有禮,既不卑微也不傲慢;尊重他人是種修養,保持不討好的骨氣更顯重要。
▽
張小嫻曾言:“如果無法討好全世界,那就首先討好自己吧。
不要等到精疲力盡才想起要對自己好,取悅自己,永遠不會太早也不會太晚。”
人生短暫,不應再為了維護關係而委屈討好,也不應因他人的眼光而消耗自我。
學會接納自己,發現自身的閃光點,過好自己的生活,才算沒有白來這世上走一遭。
餘生不長,願你我都能為自己而活,過上舒心快樂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