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白質排行,豆腐落榜,牛奶墊底,我們都理解錯了?
說起蛋白質,我們好像都耳熟能詳。
無論是從醫生嘴裏還是從家中長輩嘴裏都能聽到蛋白質一詞,蛋白質好像和我們的身體健康挂鉤。
蛋白質和身體健康挂鉤其實並沒有錯。
蛋白質和水一樣都是人體必不可缺的東西,我們的各類器官基本上都含有大量的蛋白質。
特別是對於老年人而言,蛋白質的重要性更是直線飆升。
充分補充蛋白質對老年人的身體有益無害,說蛋白質是簡易版“人參果”都不過分。
但是就是這樣一個人盡皆知的東西,我們真的熟悉嗎?最富含蛋白質的食物是什麼我們真的知道嗎?
我們預設的高蛋白質食物豆腐和牛奶在國家公佈的蛋白質排行榜中一個落榜一個墊底。
所以究竟是什麼食物富含蛋白質?老年人又該如何補充蛋白質?
蛋白質嚴謹的說法就是由20種氨基酸,按照一定的排列順序組成的長鏈,這個鏈子學名叫多肽鏈。
在多肽鏈的基礎上這些氨基酸又通過脫水縮合的方式再次組合在一起,隨後形成具有一定空間結構的物質,這便是蛋白質的科學來源。
除此之外我們的一切運動,都是在蛋白質的基礎上形成的。
就算你躺在床上刷手機,哪怕是睡覺,都是在蛋白質的支撐下才能完成。
另外蛋白質不僅僅是依靠外界攝取,我們身體內也蘊含著大量的蛋白質。
比如我們的肌肉、心臟、肝臟等器官,這些都含有大量蛋白質。
其次我們的骨骼和牙齒里也有許多膠原蛋白,就是我們熟悉的豬蹄里含有的膠原蛋白,即便是指甲中也有角蛋白。
蛋白質可謂是從我們出生到死亡,一直和我們密不可分。
但是作為一般人對這些並不瞭解,我們也不需要瞭解,只需要知道,蛋白質和我們的身體密不可分,我們也需要補充蛋白質即可。
在探尋豆腐為何從優質“蛋白質”排行榜失蹤之前,讓我們先來瞭解一下官方認定的優質“蛋白質”排行榜。
但從蛋白質含量來說,大豆以其30-40%的蛋白質含量位於榜首,而後是蛋白質含量20%的瘦牛肉、瘦羊肉、雞肉。
隨後是鴨肉、魚肉、雞蛋,牛奶以3%的蛋白質含量位居最後。
而用蛋白質含量最高的大豆製成的豆腐則並不在榜中。
實際上豆腐確實富含大量蛋白質,再加上其便宜的價格,可以說是我們日常食物中補充蛋白質的不二之選。
但就是這樣一個經濟實惠、老少皆宜的食物,為啥就不在十大優質蛋白質排行榜中?
豆腐的蛋白質含量追根溯源來自大豆,但遠遠低於大豆,原因便是製作過程中大豆需要被磨成粉。
大豆可沒有“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的抱負。
在這個過程中大豆的結構被破壞,前文也提及,蛋白質實際上是多肽鏈的組合。
那麼大豆都被磨成粉了,多肽鏈還能組合嗎?
也正是因此豆腐的蛋白質含量會有所下降,說簡單點就是營養流失。
再加上豆腐本身还含有除了蛋白质之外的嘌呤成分。
嘌呤成分可不像蛋白質一樣對人體有很大的好0處,嘌呤成分在代謝過程中會產生尿酸。
這對於痛風患者來說是痛上加痛,因為尿酸升高很大概率會引發痛風。
其次以前的豆腐是純生態豆子磨成的,但是現在的豆腐可不一定。
科技的發展帶來的不僅僅是便利,還有一些健康問題,以豆腐為主的豆製品更是其中的重災區。
或許你會說這些都是一面之詞,再說了發黴的豆子做成的豆腐我們肯定能看出來。
其實這並不是絕對的,現在的科技與狠活可太多了。
想要消除發黴豆腐的異味對於那些小作坊主來說基本是輕而易舉,也正是因為豆腐本身製作過程導致大豆原有結構被破壞。
再加上蘊含的嘌呤成分對於預防痛風不太友好,所以豆腐只能無緣十大優質蛋白質排行榜。
畢竟排行榜的作用便是鼓勵全國人民多食用富含蛋白質的食物。
如果豆腐上榜了,或許會增加人們買到不合格生產作坊生產的豆腐。
或者會讓一些痛風患者食用豆腐,無論是哪種情況,對於人們來說都不太友好。
並且豆腐並不是蛋白質的唯一,其他的食物也能起到替代作用,並不是非吃豆腐不可。
正是這種有可能會引起一定危害,外加上不具有唯一性,所以豆腐只能落榜。
不過這不代表著豆腐就必須要從我們的餐桌上離開,日常食用還是可以的,當然痛風患者除外。
豆腐可以作為其他富含蛋白質食物的補充,畢竟長時間吃一種食物會有厭食的可能。
另一種我們所熟知的富含蛋白質的食物——牛奶,它倒是沒有落榜。
不過牛奶的處境也不佳,單論蛋白質的含量,牛奶在十大食物中只能排倒數。
即便是排名第十的大豆,都有30%—40%的蛋白質含量。
而牛奶只有可憐的3%,但是十大優質食物的排行並非只看蛋白質這一項,而是綜合考量。
畢竟光有蛋白質含量無法吸收,那只能是徒勞。
大豆之所以如此高的蛋白質含量卻排在第十,原因就在於不好吸收,畢竟大豆最常見的製成品豆腐都不在榜內。
我們總不能為了蛋白質而生吃大豆吧,就算是生吃也不能保證那30%—40%的蛋白質會完全到我們身體里。
牛奶則不同,牛奶有著十大優質食物里最獨特的優勢,牛奶是液體,這可比其他食物好吸收得多。
舉個簡單的例子,單從面積而言,是一塊魚肉大還是一杯牛奶大,更何況到了胃中這杯牛奶還是撒著的狀態。
當然吸收如何肯定不是和面積直接挂鉤的,不過用面積來解釋會十分簡明。
魚肉的蛋白質會藏在魚肉內部,吸收過程麻煩,而牛奶就那樣攤在胃裡,吸收起來自然要比魚肉快得多。
而且牛奶的優勢不僅帶來了吸收快的好處,還有吸收率高。
別看牛奶內的蛋白質含量只有3%,但是人體的消化吸收率高達97%—98%。
這是個什麼概念,我們喝一杯牛奶就能獲得這杯牛奶內所含有的大部分蛋白質,這是其他食物所不能達到的效果。
這也是牛奶能位居十大優質蛋白質第二名的原因。
不過如果嚴謹地以蛋白質含量為標準的話,牛奶只能墊底,甚至都無法進入前十。
但如此重要的食物評選,自然是要綜合考察,這也是將豆腐排除的原因。
所以牛奶憑藉著其他優勢能夠躋身十大優質蛋白質之中。
骨質疏鬆,這病基本上被我們預設為老人病,事實也正是如此。
老年人發病的概率遠大於我們年輕人,所以補鈣成了老年人的重中之重。
但其實骨頭真正需要的並不是鈣,而是蛋白質。
前文提及肌肉中蘊含著大量蛋白質,而骨頭又被包在肌肉中。
那麼如果肌肉萎縮,就相當於一個貴重物品外面的保護殼從鋼板變成了紙板。
那麼在同等的高度落下,是鋼板保護得好,還是紙板保護得好。
答案顯而易見,所以有效預防老年人骨折等問題最好是補充蛋白質。
即便骨頭再硬,沒有外層肌肉的嚴密保護,那麼也是有骨折的風險。
其次老年人蛋白質的需求含量可要遠大於年輕人。
因為年齡大了之後人體的新陳代謝就會變慢,直到死亡時新陳代謝會完全停止。
這就相當於一台全速運轉的機器突然慢了下來,那麼生產東西的效率肯定下降。
合成蛋白質的效率也是如此,但身體變差是無法逆轉的,所以我們能做的只有補充原材料。
因此老年人比年輕人的蛋白質需求量更大,唯有補充原材料,才能讓老年人的身體合成自己所需的蛋白質含量。
對於蛋白質的選擇也是有說法的,並不是對著十大優質蛋白質吃就完事了。
大豆是十大優質蛋白質中唯一的植物性食物,從這也能看出動物性食物是要優於植物性食物的。
除此之外補充蛋白質也不宜過量和盲目,有些人會有蛋白質過敏的可能,食物中90%的過敏原就是蛋白質。
而雞蛋作為十大優質蛋白質的榜首,更是馬虎不得。
長期食用生雞蛋或者是未煮熟的雞蛋會影響生物素的吸收,或者導致沙門氏菌食物中毒。
什麼生雞蛋最補純屬子虛烏有,老年人想要補充蛋白質,應該以瘦的牛肉羊肉豬肉等肉類蛋白為主。
豆漿豆腐腦這類植物蛋白做輔,其次每天一杯牛奶補充奶類蛋白,這些食物都是優質蛋白質來源。
蛋白質作為我們必不可少的物質,我們不僅僅需要知道它,還要更深入地瞭解它。
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夠對症下藥以及及時避免一些不必要的補充。
尤其是老年人,如今的中國已經進一步進入老齡化時代。
老年人的身體健康問題成了子女們最關心的問題,再加上社會上各種養生騙局。
唯有讓老年人懂得什麼才是真正的養生,才能保障老年人的身體健康,甚至避免更多老年人陷入養生騙局漩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