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日報
日前,阿裡通義實驗室發佈了一款新的開源人工智慧模型,可以推斷視頻中人物的情緒狀態,並描述他們的衣服和周圍環境。數據顯示,阿裡通義開源模型的衍生模型數量已突破10萬個,成為全球最大的開源模型族群。
和閉源人工智慧模型不同,開源模型允許使用者自由使用,也能自己下載部署,使得用戶能夠以低成本獲取大模型。這既有利於技術擴散,也能加快人工智慧創新的步伐。開源是這輪人工智慧創新浪潮的熱詞,也是關鍵詞。
數字時代,萬物互聯。技術開源和產業開放彼此銜接、相互支撐。近年來,從開源軟體到開源硬體、開源設計,開源已從代碼共用邁向實體創新,成為一種新的創新模式。
我國機器人公司傅利葉智慧上周宣佈開源全尺寸人形機器人數據集,首批上線超3萬條高品質真機訓練數據,包含多種自由度靈巧手的訓練數據及專門針對手部任務的模仿學習數據等。對於處在起步階段的人形機器人行業來說,有的初創企業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調試代碼、測試技術,後來卻發現只是重複別人早已走過的路,開源恰恰有助於降低試錯成本,在匯聚眾智、多方協同中實現技術的反覆運算演進。
後空翻、迴旋踢、深蹲……最近,人形機器人不僅在“擬人”方面多有進展,還很可能“快人一步”,做點人類做不到的事。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計劃,特斯拉的人形機器人“擎天柱”搭載重型運載火箭“星艦”,在2026年底登陸火星。如果登陸順利,載人火星任務最早可能在2029年實施。
科技飛速發展的今天,機器人“上天入地”的新聞實在不少。太空採礦,這個以往科幻小說和電影裡出現的場景,也逐步走向現實。前不久,我國首台太空採礦機器人在中國礦業大學誕生,這台擁有三個輪足和三個爪足的機器人被設計為既能適應太空的微重力環境,還能在坑窪不平的小行星表面行走。
如果說“星辰大海”意味著科學研究正向極巨集觀拓展,那麼厚度僅為頭髮絲直徑的二十萬分之一的單原子層金屬,則體現出科學研究向極微觀深入、向極端條件邁進的新趨勢。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的科研團隊在三維世界造出了“二維金屬”,這一開創性的成果近期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自然》上,未來有望在超微型低功耗晶體管、高頻器件、柔性顯示等領域應用。
上周,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公佈了去年全球智慧財產權申報統計數據。值得注意的是,過去一年,PCT(專利合作條約)國際專利、馬德里國際商標、海牙體系外觀設計這三大全球智慧財產權註冊體系的申請量都實現了正增長。這意味著,即便是在單邊主義、保護主義加劇的當今世界,越來越多的創新主體願意在全球市場推廣其技術和產品,智慧財產權國際流動依然活躍。
從開源創新到開放創新,恰恰說明瞭“在全球化、資訊化、網路化深入發展的條件下,創新要素更具有開放性、流動性,不能關起門來搞創新。”這既是科技創新的客觀規律,也是時代發展的大勢所趨。(谷業凱)
《人民日報》(2025年03月24日19版)
【來源:海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