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韋伯捕捉到太陽系外二氧化碳的直接圖像,這將揭示很多謎團
更新于:2025-03-26 05:52:05

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JWST)又立了一功。這次,它在130光年外的HR 8799系統,直接拍到了系外行星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是的,不是間接推測,不是模型計算,而是實打實地“看”到了。

HR 8799,這個多行星系統,是行星形成研究的明星物件。年輕,才3000萬歲,和46億歲的太陽系相比,還是個嬰兒。它的四顆巨行星仍在發熱,釋放大量紅外輻射。這給了科學家前所未有的機會——用JWST的紅外視野,去解剖它們的大氣。

之前,JWST的一個關鍵發現是在2022年,通過分析WASP-39 b的透射光譜,間接探測到了二氧化碳。但這次,是直接拍到的。這代表JWST不僅能分析遙遠行星的光譜,還能用直接成像的方法,研究系外行星的大氣成分。科學家們可以從另一個維度,驗證現有的行星形成理論。

這一發現,還給出了HR 8799系統行星形成模式的強力證據。兩種理論,一種是核心吸積模型(Core Accretion),行星從塵埃慢慢積累核心,然後吸引氣體;另一種是盤不穩定模型(Disk Instability),行星像小恆星一樣,在盤中迅速坍縮形成。HR 8799的四顆巨行星,似乎走的是前者的路——它們大氣里的重元素(比如碳、氧、鐵)含量,比之前想像的還要高。對比它們所繞的恆星,這意味著它們更可能是通過核心吸積模式形成的。

JWST的強大之處,在於它的紅外能力和自帶的“遮光板”——日冕儀(coronagraph)。它就像一個小遮陽板,把HR 8799的主星光芒擋掉,才讓天文學家得以窺探這四顆行星的秘密。傳統望遠鏡面對系外行星的麻煩在於,恆星太亮,行星太暗,基本上就像在強烈探照燈旁邊找一隻螢火蟲。但JWST,硬是靠著紅外探測和日冕儀,直視這些暗弱的遙遠世界。

這次研究的目標不止HR 8799,還有另一個系統——51 Eridani,距離我們96光年。它的行星51 Eridani b,也在JWST的紅外視野下顯現,尤其是在4.1微米波段。這顆行星被認為是太陽系木星的“年輕版”,研究它,就是在看40多億年前木星可能是什麼樣。

科學家們激動,但他們早有心理準備。因為過去10年,他們就在等JWST來驗證這一能力。該望遠鏡本來的一個目標,就是研究這些外部世界的“大氣”——畢竟,地球的大氣成分決定了生命的可能性。而像HR 8799這樣的系統,可能暗藏更多太陽系形成的線索。木星和土星是怎麼來的?那些類地行星,是如何在這些龐然大物的引力作用下倖存的?這次發現,把這些問題又推向了前臺。

JWST的這項成果,改變了什麼?

第一,驗證了核心吸積模型的適用性。過去對於遠距離巨行星的形成模式,科學界一直爭論不休,而這次的二氧化碳探測,強烈支援了它們通過核心積累的方式形成,而不是直接坍縮。

第二,證明JWST可以做的不僅是“推理”,還可以直接“觀察”。過去很多對系外行星大氣成分的研究,都是通過分析它們掠過母星時的透射光譜得出的。但這次,JWST證明瞭它可以直接用紅外成像技術,獨立捕捉大氣化學成分。這就為未來的研究開闢了一條全新的路徑。

第三,讓更多科學家關注巨行星的作用。行星形成模型,不只是關心行星如何誕生,還要研究它們對整個行星系統的影響。木星、土星在太陽系內起到的作用,既是“破壞者”,也是“保護者”——它們可能掃蕩了早期的行星材料,讓地球得以形成穩定的環境;也可能在關鍵時刻擋住了某些毀滅性的彗星撞擊。而在其他恆星系統裡,類似的巨行星可能也在扮演類似的角色。要理解地球的獨特性,就得先搞清楚這些“巨大”是怎麼來的。

研究團隊已經在申請更多JWST觀測時間,要用這種二氧化碳探測的方法,去研究更多遙遠的系外巨行星。目標很明確——看看那些長軌道的行星,是否也遵循核心吸積的規則。因為至今為止,我們只瞭解太陽系,而太陽系在整個宇宙中,可能只是一個“例外”,也可能是“普遍現象”。要搞清楚,就得看別的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