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雞精和味精是常見的調味品,能為菜餚增添獨特的風味。然而,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人對它們敬而遠之,認為它們存在健康風險。事實真的如此嗎?今天就帶大家一探究竟,看完可別再買錯了。
一、味精和雞精的區別
味精的主要成分為谷氨酸鈉,是一種鮮味調味料,鮮度極高,即便溶解於3000倍的水中仍能被辨別出來,不過其鮮味只有與食鹽並存時才能充分顯現。它是通過發酵和提純工藝製成的化學合成調味品。
雞精的主要成分也是谷氨酸鈉和鹽,此外還有糖、雞骨粉、香料、雞味香精、嘌呤、澱粉等物質複合而成。可見,味精是雞精的原料之一。雞精是各種食物加工而成的調味品,其成分更加複雜,所以鮮度比味精高。並且,味精只是單純的增鮮劑,不能改變食物原有的味道;而雞精作為複合調味料,既有味精的鮮,又有添加物的香。
二、人們排斥雞精和味精的原因
部分人認為味精和雞精可能會帶來一些潛在的健康風險。雖然目前沒有確鑿的科學證據表明在正常食用量下會對健康造成嚴重危害,但一些人仍對此有所擔憂。還有人覺得它們可能會掩蓋食材本身的天然味道,影響對食物原味的體驗和欣賞。對於一些敏感人群,食用味精和雞精可能會引發頭痛、心慌、噁心等不適癥狀,即所謂的“味精綜合征”。此外,長期以來一些不負責任的報導和傳聞對味精和雞精進行了誇大和歪曲,比如稱它們會影響兒童的發育和智力,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人們對它們的認知。
三、雞精和味精的安全性
其實,只要適量食用,味精和雞精通常是安全的。此前美國食葯監局曾表示在現在的使用量與使用方法下,人們長期食用味精,對人體並沒有任何的障礙。1999年,我國也曾做過關於“味精安全性”的實驗,通過對實驗鼠餵食人類味精用量的25倍、50倍和100倍後,發現實驗鼠並沒有任何的不良反應,此項實驗也證實了食用味精是安全的。
科學表明,做飯時添加味精不僅不會危害健康,適量食用對身體還有一定的好處。味精能使人們感到可口的鮮味,從而增進食慾,促進食物的消化吸收。味精進入腸道被吸收而分解成的谷氨酸,是人體需要的氨基酸之一,在肝臟中參與糖代謝以及肝臟的解毒過程,能降低血液中有毒的氨的濃度。此外,焦谷氨酸還會在大腦中參與蛋白質及糖的代謝,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大腦及神經中樞的功能。
對於“味精加熱後會產生致癌物”這一說法,實際上,科學研究表明,“焦谷氨酸鈉”這種物質並不會致癌,不過味精加熱變成焦谷氨酸鈉后,“鮮味”會消失,所以為了防止這樣的情況發生,做菜時放味精建議在最後收鍋的時候放。
四、哪些菜不宜放味精
並不是所有菜都適合放味精。酸味明顯、醋加得比較多的菜餚不能加味精,因為味精在酸性環境中不易溶解,而且酸性越大,溶解度越低,鮮味效果越差,像糖醋裡脊、醋溜白菜等酸味大的菜餚都不能放味精。另外,在適當的鈉離子濃度下,味精的鲜味才能更突出,所以味精的鮮味在鹹味菜餚中才能有更好的表現,放了大量糖的菜也不適合放味精。
看完這些,相信大家對雞精和味精有了更全面的認識。我們可以放心使用雞精和味精,但一定要注意適量原則,同時根據不同的菜品選擇是否添加,這樣才能在享受美味的同時保證健康。
校對 莊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