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株洲日報
炎陵桃源洞 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黃連 國家二級保護野生植物
在湖南株洲炎陵的雲霧山間,生長著一味承載千年藥香的“苦隱者”——黃連(學名:Coptis chinensis)。它是毛茛科黃連屬的多年生草本植物,被列為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
黃連始載於《神農本草經》,野黃連極為珍貴,《峨嵋縣誌·物產》:“黃連產於山岩人所罕到之處,采者必以藤繫腰,懸於岩上,自為升降,以採覓之,然亦不可多得。”俗話中“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的那個黃連就是它,不過這裡說的是野生的。眾所周知,黃連最大的特徵就是很苦。
藥中隱士的生存密碼
黃連隸屬毛茛科黃連屬,其根狀莖形如雞爪,色金黃,故民間稱“雞爪連”或“川連”。野生黃連葉片薄革質,呈卵狀五角形,基部心形,三全裂的葉形如展開的翠色摺扇,邊緣細刺尖的鋸齒彷彿鐫刻著山風的痕跡。每年早春,花葶破土而出,高約25釐米,頂生3-8朵黃綠色小花,花瓣線狀披針形,如細碎的金箔點綴林間,花期2-3月,果期則延續至夏季,蓇葖果內藏黃褐色種子,靜待風雨播撒新生。
生長在山林的陰濕秘境
野生黃連多藏身於海拔800—1500米的山地常綠闊葉林下,與野核桃、化香樹、栓皮櫟等為鄰,根系盤踞在腐殖質豐厚的酸性紅壤中,枝葉浸潤於終年繚繞的雲霧。
炎陵地處羅霄山脈中段,氣候濕潤多雨,年均降水量達1800毫米,為黃連提供了理想的生存環境。這裡的樹林濃密蔭綠,陽光僅以斑駁的光影輕撫地表,恰是黃連“喜陰畏陽”的天性所依。
苦澀背後的生存危機
儘管黃連以“苦”著稱,卻難敵人類活動與自然變遷的苦澀現實:
1. 過度採挖:根莖入葯的巨大需求,使得野生黃連曾遭瘋狂盜採。
2. 生境破碎:森林砍伐導致蔭蔽環境喪失,幼苗難以存活。
3. 繁殖困境:種子需與特定真菌共生才能萌發,自然更新率不足5%,人工育苗技術尚未完全突破。
保護區的綠色守望
生境修復,以敬畏之心,保護野生珍稀植物,野生黃連是造物者鐫刻在山中的一首苦澀詩篇。它的存在,不僅關乎一味藥材的存續,更映射著山地生態系統的精妙平衡。當我們在山間偶遇這抹倔強的金黃根莖時,或許該輕聲道一句:“苦,是生命的底色;守護,是文明的回甘。”如果不好好保護,哪怕聽起來再熟悉的植物也有一天會瀕危。
溫馨提示:
珍稀植物很寶貴,禁止採摘、傷害、出售、收購國家保護野生植物。如有發現採摘、傷害、出售、收購保護野生植物,或侵佔、破壞其生長環境的行為,請向當地林業主管部門舉報。
來源:百度百科、中國植物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