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A攜手華為,智能化轉型路上,市場需求超越品牌靈魂?
更新于:2025-03-26 03:28:47

近日,汽車行業迎來了一則重量級合作消息:寶馬中國正式宣佈與華為終端攜手合作,這一舉動在業界掀起了軒然大波。

回顧近期,不僅是寶馬,奧迪和賓士也相繼與華為展開了深度合作。奧迪引入了華為的智慧駕駛技術,而賓士S級車型則搭載了華為的鴻蒙車機系統。這標誌著德國三大豪華汽車品牌BBA在不同程度上都選擇了與華為合作,共謀未來發展。

合作的背後,原因並不複雜。在新能源汽車發展的電動化上半場,BBA尚能憑藉深厚的技術底蘊勉強維持市場地位。然而,進入智慧化下半場后,面對行業的快速變革,BBA獨立完成轉型顯得尤為艱難。歐洲在5G時代後,未能孕育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平臺型科技大廠,在數位化、智慧化領域已明顯落後於中美。

數據顯示,2023年全球汽車電子架構研發投入前十名中,有七家是中國科技企業;在智能駕駛專利數量排名中,華為、百度等中國企業佔據了六個席位。傳統車企在EE架構反覆運算速度上已遠遠落後於新興勢力。

波士頓諮詢公司的數據進一步揭示了行業趨勢:到2030年,軟體將佔據汽車研發成本的50%。然而,傳統車企現有的研發體系要實現這一目標,需要每年增加35%的IT人才儲備。這對於平均年齡較高的德國工程師團隊來說,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缺乏市場化的土壤、龐大的IT人才儲備以及激烈的內部競爭驅動,歐洲車企難以依靠本土力量完成智慧化升級和轉型。其產品也無法滿足中國這個高度網聯化、智慧化的汽車市場的需求。

不僅僅是BBA,幾乎所有合資大車廠都面臨著同樣的問題。日系三劍客豐田、本田、日產也早已開始引入華為的鴻蒙智慧座艙技術。與此同時,中國車企通過發佈會和短視頻不斷展示智駕技術和AI功能,小米SU7、問界M9等車型在高端市場屢創佳績,給BBA等豪華品牌帶來了巨大壓力。

在生存焦慮面前,關於“靈魂”的討論變得蒼白無力。華為在經歷了“造不造車”、“靈魂論”的爭議後,用三年的時間證明瞭自己的實力。華為的乾崑智駕技術已被公認為國內智駕領域的佼佼者,與超過15個主流汽車品牌達成了合作。

賽力斯等原本默默無聞的小車企,在華為的技術支援下煥發新生,問界M9更是以均價50萬以上、月銷超1.6萬輛的成績驚艷市場。這樣的趨勢預示著,未來汽車市場上,“含華量”將成為衡量車型競爭力的重要指標之一。

對於BBA等豪華品牌而言,想要保住中國市場,就必須儘快提升智慧化水準。與華為合作無疑是一條捷徑。即使這些採用華為技術的產品僅供中國市場,也能確保BBA繼續參與市場競爭。同時,從長遠來看,與華為的合作也將助力BBA自身的技術升級。

對於華為而言,與BBA的合作不僅是對其智慧汽車解決方案的一次重要驗證,更為其邁向全球市場奠定了堅實基礎。如果合作順利,華為有望借道歐洲車企打入西方市場,實現雙贏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