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畝大棚四茬菜年入三萬富農家
更新于:2025-03-26 03:15:04

□ 文/圖 本報記者 木二東

“老雷,給我拿十幾斤芹菜!”村民海羔的聲音傳了過來。

“哎!好嘞!”雷廣照聞聲,臉上立刻綻開質樸的笑容,一邊高聲應和,一邊手腳麻利地放下手中正侍弄菜苗的工具,快步走向那片鬱鬱蔥蔥的芹菜地。

三月,春寒尚未散盡,但柳林縣穆村鎮沙曲村的蔬菜大棚內,早已是一片生機勃勃的景象。棚膜上凝結著細密的水珠,在日光的映照下,折射出五彩的光,宛如一串串晶瑩的珠簾,將棚內的盎然春意與外界的料峭春寒隔開。一壟壟芹菜植株筆挺,葉片綠得發亮,似乎在向人們展示著旺盛的生命力,一旁的生菜葉片層層舒展,鮮翠欲滴。

雷廣照弓著身子,雙手熟練地在芹菜叢中穿梭,握住芹菜的根部,輕輕一拔,帶著泥土芬芳的芹菜便被連根拔起。他的手掌布滿老繭,指甲縫裡還嵌著些許泥土。“海羔,你來得巧,今天這芹菜可新鮮著呢,你來聞聞這芹菜味,比市場上濃三分!”雷廣照一邊說著,一邊將拔下的芹菜整齊地碼放在一旁,動作嫻熟而流暢。

“一年之計在於春,這時候可一點都馬虎不得。”雷廣照感慨道,“我這些菜苗從大寒跟前就開始育苗了,一天都不敢停歇。就說這生菜,先種在杯子里,等長壯實了再移栽到地里。過年那會,又要賣生菜,又要照料菜苗,還要忙著育苗,可把人忙壞了。”

在大棚的另一邊,記者看到,西紅柿苗、西葫蘆苗、有機菜花苗、黃瓜苗、辣椒苗等菜苗密密麻麻地排列在地壟上,一個個育苗杯散發著春的味道。雷廣照介紹,這些菜苗和菜都是使用農家肥培育出來的。他掀起地頭的門簾,露出正在“醒肥”的牛糞堆。“後山垣拉來的純貨,比啥化肥都金貴。我得閒就去後山垣養牛、養羊的地方拉牛糞、羊糞,堆在一邊醒好再施肥,不使化肥,這樣種出來的菜才好吃,也更健康。”他自豪地說。

雷廣照今年63歲,退休后便全身心投入到農業種植中。他的大棚有一畝地左右,雖然規模不大,但卻是他的“寶貝”。一個大棚投資4000元左右,去年一年卻給他帶來了將近3萬元的收入,還能種四茬蔬菜。這兩天,生菜、水蘿蔔、西芹紛紛上市,生菜2元一斤、西芹1.5元一斤、水蘿蔔2元一斤。前幾天,菠菜剛賣了一千多塊錢。這些數位,對於雷廣照來說,不僅是收入,更是他幸福生活的保障。

沙曲村的蔬菜基地,早已不是簡單的幾畝菜地,而是被分攤到了每一戶村民手中,真正實現了人人有份、家家有田、戶戶種菜。近年來,隨著基地的升級改造和蔬菜品種的革新,大棚的利用效率和生產能力得到了顯著提升。漫步在沙曲村,隨處可見村民們在大棚里忙碌的身影,他們有的在澆水,有的在除草,有的在採摘成熟的蔬菜,歡聲笑語回蕩在田野間。

據瞭解,沙曲村的蔬菜年產值已經超過150萬元。這小小的蔬菜大棚,不僅裝滿了村民們的“菜籃子”,更鼓了他們的“錢袋子”。嘗到產業甜頭的幹部群眾,正凝心聚力加油干,決心把昔日的“小菜籃”發展成支撐全村振興的大產業。

不一會,雷廣照把裝好的芹菜過完秤遞給海羔:“四十八塊。”海羔掃碼付款時,老雷往袋子里塞了一把香菜、一把蔥:“有蔥、有香菜吃麵更有味道!”這樣的交易每日上演,村民們用沾著泥土的言語,續寫著山村特有的溫情。

【來源:呂梁新聞網_呂梁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