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聞用戶端 記者 沈聽雨 共用聯盟·橫店 單冠定
2025年,微短劇持續火熱。
一邊,入局微短劇的人數還在增加。3月中下旬,橫店影視城迎來開機潮,為微短劇拍攝量身打造了數十個場景的華夏文化園裡也一片忙碌,每天都有十幾個微短劇劇組在這裡拍攝。橫店影視劇組服務公司豎屏劇運營中心負責人表示:“開年以來,已經接待600多個劇組來橫店拍微短劇,相當於每周都有四五十個劇組過來。”
另一邊,關於微短劇的管控繼續加強。不久前,國家廣播電視總局網路視聽司針對微短劇再次發佈管理提示,強調微短劇要“爽而有度”。
這個曾處於影視圈邊緣地帶的行業,2024年以達505億元的國內市場規模首次超過當年內地電影票房,預計2025年市場規模將突破600億元,成為影視文化消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它如何坐穩“風口”?未來又面向何方?近日,記者在橫店等地探尋,看火爆的微短劇怎樣邁入2.0時代。
拍攝成本變高、團隊陣仗變大
“三二一,開始!”“後面的人退一退,再來。”在橫店影視城華夏文化園內,這樣的聲音每天此起彼伏。每隔幾十米的距離,就能看到又一個正在拍攝的微短劇劇組。
現場,各個劇組的導演不時催促進度,一場戲拍完後會迅速切換到另一個場景。每個劇組的拍攝過程都節奏飛快。
“變化也有。”一部正在拍攝的古裝短劇劇組製片小陳說,從前野蠻生長時,一部短劇拍攝完成只要兩三天,最多一周內肯定要結束,許多劇組只要一部單反甚至手機就能拍完。現在不一樣了,節奏依然快,但平均攝製周期明顯增加,道具、置景以及拍攝設備等都在加強。
當天,小陳所在劇組拍攝的一場戲,有五六十位群演參加,不同角度的拍攝機位就有3個。在距離不遠的另一個微短劇劇組,還用上了真的馬匹和日均成本動輒上千元的吊機。
可見,如今微短劇的製作拍攝成本越來越高、團隊陣仗也越來越大,部分劇組在製作精良度上的潛力和在服化道與鏡頭語言運用上,直追傳統影視劇,甚至超越一些小成本電影。此外,許多知名導演、長劇演員等傳統影視行業從業者的加盟,也為微短劇製作水準提升添磚加瓦。
“對群演的要求也變得更高了。”橫店影視城演員公會有關負責人說,現在微短劇劇組挑演員會參考多方因素,包括外形是否貼合角色、整體的演技水準如何等等。
當一切都向著更規範化發展,反而給了橫店更多機會。
“今年,通過我們來預約場地、請求服務的微短劇劇組變多了。”橫店影視劇組服務公司豎屏劇運營中心負責人表示,橫店有完善的影視產業鏈和配套政策服務,對微短劇劇組提出的要求能快速反應並完成,比如,有些要提前瞰景,有些要租攝影棚拍攝,還有半夜提要求想在1-2小時內找到符合要求的群演。接下來,橫店還會進一步出台關於微短劇拍攝的扶持政策。
“微短劇+”,賦能千行百業
曾經靠“30秒鉤子、兩集復讎、五集打臉、十集反轉”的快節奏橋段吸引眼球的微短劇,如今卻被譏為“電子榨菜”。採訪中,多位資深微短劇從業者指出,觀眾早已不再滿足於膚淺的爽劇和套路化劇情。
隨著微短劇行業快速擴張,記者梳理髮現,國家廣電總局從2023年就開展了系列網路微短劇治理工作,2024年至今更是接連下發針對中老年、“霸總”等題材,以及備案、片名審核等管理提示。在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政策扶持與規範管理下,微短劇開始以靈活多樣的優勢在“微短劇+”生態中注入創新活力。
業內人士表示,“目前,微短劇已從單純的娛樂內容躍升為情感、消費雙驅動的平臺,成為品牌行銷的新陣地。數據顯示,超過四成的使用者會因觀看微短劇廣告而產生消費。”《2024微短劇行業生態洞察報告》也指出,2024年微短劇產業創造了64.7萬個就業崗位。
賦能千行百業,“微短劇+”大有可為。今年1月,國家廣電總局發文,要通過組織實施“微短劇+”行動計劃,推動微短劇與千行百業結合,並助力經濟社會發展。
作為影視大省的浙江,近年來微短劇行業蓬勃發展,每年出品的數量居全國之最。不久前也啟動了“浙裡微光·微短劇+”創作計畫,將由省文化廣電和旅遊廳會同省教育廳、省科技廳、省公安廳等11個部門,依託“跟著微短劇去旅行”“跟著微短劇看非遺”等行動,讓微短劇成為政策解讀的“翻譯器”、基層治理的“顯微鏡”和百姓心聲的“共鳴箱”。
“這裡既有橫店、象山等平臺基地持續發力,也有餘杭、臨平、衢江、南潯等區域新勢力加速崛起。”省文化廣電和旅遊廳有關負責人表示,當前,浙江的微短劇創作版圖已覆蓋全省11市,橫跨公安、戲曲、文旅、美食等多元領域,廣泛佈局、多點開花。
做能盈利的精品,讓創作可持續
從“次品”到“產品”,再到“作品”,並邁向“精品”,這是微短劇行業發展的必然趨勢。
但微短劇的精品標準如何界定?在杭州師範大學文化創意產業研究院院長夏烈看來,首先要明白,微短劇的精品化是其本身的精品化。自誕生之初,微短劇就帶有“爽感”、敘事節奏快等特點,這是它能快速獲得觀眾青睞的原因。在精品化發展中,也不能脫離這個範疇,背離其本質屬性。
作為平臺方,咪咕數字傳媒有限公司內容業務部負責人、咪咕閱讀短劇業務總製片丁瑩佳提出,現在會從三個維度評估微短劇作品好不好。首先是它的社會價值,比如表達是否積極向上;其次是它的內容質感,從劇本內容到影像表達,是否符合大眾需求;最後是它的商業屬性,微短劇作為一個商業產品,最終還是要回歸市場,擁有更多觀眾是它是否能被定義為精品的其中一個條件。因為只有可以盈利的精品,創作才會持續,精品化的趨勢才能延續。
“雖然現在都認為微短劇同質化嚴重,但這個市場還遠遠沒有飽和。”已拍攝了多部爆款劇的導演石揚一直專注萌寶賽道,在他看來,哪怕是相同題材的微短劇,未來也還有很多空間值得深耕。比如,嘗試更多元化的敘事手法,又比如,創新視角,從不同的角度講故事。
歸根結底,作為影視文化的一環,好的內容才是開啟微短劇精品化發展的那把重要鑰匙。
從橫店本土成長起來的東陽德玉影視文化有限公司導演雨順表示:“我不認為微短劇精品化只是單純提升畫面精緻度,真正的精品微短劇必須要讓故事能與觀眾發生共鳴,這是基礎。現在,微短劇拍攝製作的成本不斷增加,我希望能把部分增加的成本前移到編劇階段,給內容更多創作空間。”
“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