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姊妹》的大團圓結局,在現實生活中,十有八九是不會出現的
更新于:2025-03-26 06:08:46

我大概用了兩天時間把《六姊妹》追完了。

看到後來,六妹家喜簡直跟中了邪似的,恨得人牙癢癢。

彈幕裡花錢提前點映的網友都在發:花錢就是為了早點看見六妹遭報應。

前面的是是非非先不聊。

家喜的“瘋”感覺成了后三分之一的劇情主場。

高潮迭起也是因為家喜的“作”和“六親不認”。

不得不說現在要是溫溫順順拍個家庭劇也是難火。

要是沒有喜提“全劇最惡”的老六,這劇估計要少很多一邊罵一邊追著的收視率了。

因為肩負著“開年年代大戲”的重任。

不“happy ending”指定是說不過去的。

兄弟閱牆,姐妹成仇的戲碼,其實在對子女家庭一直副本不斷的。

劇裡老大說的對。

姊妹們多了,難免有一兩個就長偏了的。

古往今來,因為分家產的,搶利益的,一奶同胞到三輩子仇人的不在少數。

打開電視看看帝都因為拆遷搞散了多少家就知道了。

在絕對的利益面前,親情也是要打個問號的。

所以,六妹何家喜這個形象是不是藝術化加工了不好說。

但類似的行為和人,我敢打包票,一定是從生活中來的。

千萬不要高估人性。

你能保證你兄友弟恭。

但你不能保證每一個人都能和你一般,把親情看得比利益更重。

即使不看利益,可能還有比較心。

何家老大對家中的貢獻有目共睹。

除了二妹,其他幾個小的有一個算一個,沒讓大姐幫著出頭或者解決過困難的。

即使是二妹,愛人去世,自己工作艱難時,大姐家麗也是竭盡所能地安慰和幫扶。

但全劇最委屈的還不是大姐。

而是被何父欽點了“養老女婿”的張建國。

大姐夫張建國簡直是打著燈籠也找不到的大好人。

如果世界給我不公,我要用博大的胸懷將不公感化。

自己的錢,關係,全部都用在了媳婦家的幾個妹妹身上。

被丈母娘和小姨子欺負成那樣,竟然一忍再忍了。

大姐家麗是我生活里見到過的人物。

但大姐夫我真的覺得有點太理想主義的刻畫了。

衝著這麼大愛無涯的大姐夫,小六子家喜幹得那些齷齪事就不應該原諒。

現實生活中,大家見面當對方空氣,沒有跳起來撕打就算是照顧彼此的臉面了。

還會和好,不計前嫌的可能真的不大。

人往往是這樣的。

因為你我曾經是血脈相連,一奶同胞。

我傾心相付,你卻背刺我好幾刀。

這種痛心,失望,憤懣,難過。

比其他人的傷害來得誅心得多。

這也是另一種“相愛相殺”吧。

但究其原因,不管有多少孩子。

鬧矛盾的根源都在於父母的不能“一碗水端平”。

正是因為母親美心的偏疼,姊妹幾個一直以來才各懷心思,欲言又止。

想起我隔壁老爺爺故去後,幾個兒女老死不相往來。

根節就在於老爺爺在世時既不安排身後財產如何分割,也不安排子女們照顧他養老的分配計劃。

全憑著哪個子女有心就住過來照顧一陣子。

不來的在老人故去后,卻上門來要求分家產。

養老的和沒養老的,天然劃分成了兩個陣營。

房子就算是白白放著落灰,雙方也互不相讓。

既不可租,也無法賣。

就這麼僵持了好多年。

外人雖提起來都惋惜說:何苦來哉?

但過不去的坎就是過不去。

像家麗那樣一味自己忍氣吞身的“大家庭維護者”,又有幾家才有呢?

人的自私在如常的環境里,只能是個“中性詞”。

觀眾的乳腺雖然有點不通。

但不得不承認,這部劇尊重了很多現實生活中的人性。

而真實的人性,也許比我們看到的還要複雜。

祝好。

今天也是世界簡單,無憂無愁的一天

圖片聲明︱圖片來自網路,僅作文意輔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