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1日,“光華旦旦——中國美術學院中國畫學院作品展(廣州站)”在廣州藝術博物院(廣州美術館)啟幕。本次展覽由浙江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指導,中國美術學院、廣州藝術博物院(廣州美術館)主辦。
展覽彙聚了中國美術學院中國畫學院老中青三代師生的200余件精品力作,系統展現了中國美術學院中國畫教學的百年文脈,呈現了傳統藝術在當代的創造性轉化。首站展覽在中華藝術宮(上海美術館)展出時便獲得廣泛關注。
作為中國現代美術教育的發源地,中國美術學院中國畫專業自1928年建校伊始便肩負著民族藝術傳承的使命。潘天壽先生開創的“高峰意識”教學體系,將傳統的師徒製革新為現代學院教育;黃賓虹先生以“國畫之民學”熔鑄古今,重構了山水畫的現代範式;李震堅、方增先等浙派人物畫大家則貫通晉唐遺韻與時代精神,開闢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現實主義新境。
20世紀50年代末,潘天壽先生提出人物、山水、花鳥分科教學的思想,擬定了臨摹加寫生的課程結構,奠定了師古人、師造化、進而師心獨造的教學體系,為中國美術學院中國畫教學奠定了渾厚的基礎。中國美術學院原院長許江指出,分科教學意涵深遠,人、山、花是三脈,臨、寫、創是三段,師古人、師造化、師心是三師,這是分科教學的表裡,也是國美中國畫教學的結構性圭臬。
展覽將持續至4月11日。
南方+記者 楊逸
通訊員 阮超怡
【作者】 楊逸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用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