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刑警》最後的部分是積案攻堅戰役,秦川牽頭發起積案攻堅時,一共圈定了4起案件,分別是清江兩案、東林案、良城案和草河案。
清江兩案原型貴州凱里12.1滅門案,東林案原型山西絳縣女童案,良城案原型甘蒙白銀案。第4起積案草河案,原型是貴州花溪連環殘害婦女案。
2011年年底到2012年年初,貴陽市花溪區接連發生3起連環殺害女性案,案發到最終破案前,整個花溪區乃至全貴陽市都是人心惶惶。
花溪案中,罪犯的作案物件,和白銀案一樣,都是年輕女性。
這3個被害者中,第1個是家政服務員,第2個是酒店員工,第3個是實習檢察官。實習檢察官也是檢察官,罪犯連檢察官都敢殘害,真是吃了熊心豹子膽了!
罪犯將被害人殺害後,對遺體進行了殘害不說,還將受害人的衣服,拋到人流比較集中的地方,借此製造恐慌。
或許,在犯罪分子心裡,除了製造恐慌外,還有明目張膽向警方挑戰的意思。
案發後,警方全力組織破案,調查範圍覆蓋全國10餘個省市,但卻始終沒有找到犯罪嫌疑人。
直到2016年7月,花溪案專案組對廣州市天河區公安機關新採集錄入的信息數據進行比對時,才成功鎖定了犯罪嫌疑人李某,並將其成功抓捕。
比對的資訊,來自後來從保存的現場石塊、布條上提取的痕量殘留物。這些痕量殘留物,案發時的技術手段,檢測不出來。
不過,令專案組沒有想到的是,李某落網后居然非常頑固,在證據已經十分確鑿的情況下,他還是拒不交代罪行。審訊過程足足持續了20天,李某才陸續交代了在貴陽連續殺害3名女性的犯罪事實。
殺人後殘害遺體已經極端殘忍了,李某竟然還將受害人衣服丟棄到人流集中處,膽大妄為的程度,已經超過白銀案的高承勇了。
積案攻堅,比偵破新發案件,難度更大。那麼,秦川為什麼非要發起積案攻堅行動呢?
除了給受害者親屬和社會一個明確的交待外,積案,尤其是積案中的疑難命案,一旦告破,對犯罪分子,尤其是有強烈犯罪傾向,準備作案的人,具有更大的震懾作用。
都說天網恢恢,疏而不漏,但是,天道是由人來代替施行的,積案長期不破,潛在犯罪分子就會產生僥倖心理,認為天網恢恢只不過是一句空話,從此以後就敢鋌而走險了。
所以,越是陳年舊案,越是陳年疑難命案,告破後,潛在犯罪分子看到結果后,在蠢蠢欲動前,就不得不掂量掂量後果了。
這就是積案攻堅行動的更深層次重大意義,除了給親屬和社會交待外,積案攻堅還起到了防患於未然的作用。
清江兩案案犯原型之一的黃德坤,他搶槍殺人搶劫的動機是人生“失意”,心理不平衡;東林案案犯原型朱某,他殺人的動機是人生“不成功”被父親輕視和白眼;良城案案犯原型高承勇,他殺人的動機是認為自己人生“失意”,是因為社會的不公平。
除了他們3個,《我是刑警》中的宋小軍、李國英、張克寒,也有類似的心理特徵。這個心理特徵就是極端的自大和自負,以及自我為中心。
花溪案案犯李某的材料比較少,他連續殺害3名年輕女性的動機,到底是什麼,這需要等到《我是刑警》中,草河案告破後才能知道。
《我是刑警》雖然是一部案件偵破劇,但更是一部人生啟示錄,犯罪分子的共同特點,都是缺乏平常心,缺乏足夠的定力和自我管控能力。
無論是自大自負,還是缺乏平常心,最核心的問題,還是案犯沒有建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