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1日是世界睡眠日。世界睡眠日是由國際精神衛生和神經科學基金會於2001年發起的,旨在喚起全民對睡眠重要性的認識。2003年中國睡眠研究會將世界睡眠日引入中國。世界睡眠日的設立是為了應對全球範圍內日益嚴重的睡眠問題,提醒人們關注睡眠健康及品質。
你有沒有過這樣的體驗?:當你即將進入甜美的夢鄉時,身體突然毫無徵兆地狠狠抽搐一下,彷彿從高處墜落,瞬間被驚醒。這一抽,不僅把自己嚇得不輕,還可能讓身邊人也跟著一驚。別擔心,這一現象有個專屬名字——入睡抽動。
入睡抽動,是什麼原因?
入睡抽動,指的是在人即將入睡、處於淺睡眠階段時,身體某個部位,比如手臂、腿部,甚至是全身,突然出現的短暫、快速且不自主的肌肉收縮,類似觸電的反應。有一種有趣的解釋是,大腦的小調皮,當我們準備入睡時,身體逐漸放鬆,大腦卻還沒完全反應過來。它以為身體“出狀況”了,便發送一個神經衝動,試圖喚醒身體,看看是否一切正常。這就好比大腦在睡夢中突然“驚醒”,下意識地檢查身體,結果導致了肌肉的突然收縮。有人說這是因為大腦以為你死了,發一個指令看看你還能不能動。
為什麼會出現入睡抽動?
1.過於疲憊的身體
現代人生活節奏快,壓力大,長時間的工作、學習,讓身體一直處於緊繃狀態。白天積累的疲勞,到了晚上也難以消散。當我們終於躺在床上準備休息時,肌肉雖然放鬆了,但神經系統依舊處於高度興奮狀態。這種興奮與放鬆的不平衡,就容易引發入睡抽動。
2.缺鈣引發的“小警報”
鈣在維持肌肉正常功能方面起著關鍵作用。當身體缺鈣時,肌肉的興奮性會增加,變得更容易收縮。在睡眠過程中,這種因缺鈣導致的肌肉興奮性增加就可能表現為入睡抽動。尤其是青少年、孕婦和老年人,由於身體對鈣的需求量較大,若不及時補充,就更容易出現這種情況。
3.大腦的“應激反應”
臨睡前,如果看了刺激的電影、玩了激烈的遊戲,大腦會處於高度緊張和興奮的狀態。即便躺在床上,大腦中的這些興奮信號也不會立刻消失。它們在大腦中“橫衝直撞”,干擾了正常的睡眠節律,從而引發入睡抽動。這就像是大腦在“鬧情緒”,對睡前的刺激做出的一種應激反應。
入睡抽動,要不要緊?
大多數情況下,偶爾發生的入睡抽動屬於正常的生理現象,就像身體的一次“小玩笑”,不會對身體健康造成影響。小孩更容易出現這種情況,由於小孩的大腦沒有發育完全,容易出現這種情況。然而,如果成年人入睡抽動頻繁發生,比如每周超過兩次,且持續較長時間,那就可能是身體在發出“警報”了。這可能與一些潛在的健康問題有關,如睡眠障礙、神經系統疾病、內分泌失調等,此時最好及時就醫,進行全面的身體檢查。
作者:樊麗莎
來源:宣武普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