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肇中、朱棣文等六位科學家獲基礎科學終身成就獎
更新于:2025-03-26 01:59:39

加星標,才能不錯過每日推送!方法見文末插圖

國際基礎科學大會2025基礎科學終身成就獎、前沿科學獎揭曉,7月在京舉辦頒獎典禮。

3月21日上午,2025國際基礎科學大會(ICBS 2025)新聞發佈會在清華大學舉行,公佈2025年度基礎科學終身成就獎及前沿科學獎獲獎名單,諾貝爾獎得主丁肇中(Samuel Chao Chung Ting)、朱棣文(Steven Chu)、大衛·喬納森·格羅斯(David Jonathan Gross),圖靈獎得主羅伯特·恩德雷·塔揚(Robert Endre Tarjan)、菲爾茲獎得主森重文(Shigefumi Mori)以及沃爾夫獎得主喬治·盧斯蒂格(George Lusztig)六位國際知名科學家榮膺2025年度基礎科學終身成就獎。

ICBS主席丘成桐院士,圖靈獎、2024基礎科學終身成就獎得主姚期智院士,菲爾茲獎得主、清華大學教授考切爾·比爾卡爾(Caucher Birkar),中國科學院院士王貽芳等知名學者出席了新聞發佈會,負責解讀基礎科學終身成就獎獲獎者的開創性貢獻。

當天,大會還揭曉了前沿科學獎(Frontiers of Science Award)獲獎名單,148篇基礎科學領域的傑出論文入選。

據悉,頒獎典禮將於7月在京舉辦。

終身成就獎

基礎科學終身成就獎(Basic Science Lifetime Award)於2023年設立,旨在表彰在數學、物理、信息科學和工程三大基礎科學領域發揮根本性推動作用、做出傑出貢獻且具有獨創精神的科學家,他們的工作在過去三十年甚至更長時間內深刻地影響了學科發展。獲得2025年度基礎科學終身成就獎的六位傑出科學家,均在各自領域取得了里程碑式的成就,激勵了一代又一代科學家不斷突破科學的邊界。

數學領域終身成就獎獲獎者森重文曾任國際數學聯盟(IMU)主席,是該聯盟首位亞洲領導人。他最著名的成就是將經典的極小模型理論從代數曲面推廣至三維,為高維代數幾何研究開闢了嶄新的途徑。時至今日,極小模型綱領依然是數學研究中活躍且重要的領域。另一位獲獎者喬治·盧斯蒂格是當代最具影響力的數學家之一,在表示論領域貢獻卓著。他提出的量子群典範基概念、Kazhdan-Lusztig多項式、Deligne-Lusztig多項式、Lusztig猜想等,不僅推動了表示論的理論基礎,也為幾何表示論、數學物理等領域的探索開闢了嶄新的途徑。

物理領域的獲獎者大衛·喬納森·格羅斯是當代最具影響力的物理學家之一,為粒子物理學和弦理論做出了開創性的貢獻。他與合作者共同發現了量子色動力學中的漸近自由概念,獲得2004年諾貝爾物理獎。格羅斯還對弦理論、量子場論以及基本力的統一做出了重要貢獻。另一位獲獎者、著名華裔物理學家丁肇中是實驗物理學領域的泰鬥,他在高能物理領域取得的突破性研究成果,為人類探索萬物和宇宙的基本構成作出了革命性貢獻。他最著名的成就是1974年發現J/ψ介子,這一發現證實了粲誇克的存在,在構建粒子物理標準模型中起到了關鍵作用。他與合作者也因此獲得了197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信息科學和工程領域的獲獎者朱棣文也是一位華裔科學家,他是可持續能源解決方案的堅定宣導者,1997諾貝爾物理獎獲得者,首位在美國內閣任職的科學家,曾提出“葡萄糖經濟”等創新理念,在原子物理、生物物理學、精密測量和創新能源方面做出革命性貢獻。另一位獲獎者羅伯特·恩德雷·塔揚是1986年圖靈獎得主,縱橫學界、工業界,其在圖論演算法和數據結構方面的開創性貢獻,徹底改變了計算圖論領域。塔揚最著名的貢獻是高效演演算法和數據結構的設計與分析,這些演算法不僅是計算機科學的基礎,還被廣泛應用於網路分析、編譯器設計等多個領域。

國際基礎科學大會組委會邀請世界各國對科學發展最有貢獻的學者參與提名基礎科學終身成就獎,對符合評選標準的科學家進行提名。丘成桐先生擔任評委員會主席,各領域評選委員會經過數輪討論,最終評選出了2025年度6位基礎科學終身成就獎的獲獎者。2025年度評審委員會委員包括中、美、英、法、德、挪威、日本等各國院士以及諾貝爾、菲爾茲獎、圖靈獎、沃爾夫獎、邵逸夫獎等國際獎項得主。

ICBS基礎科學終身成就獎得主

(2023-2025)

數學

物理

信息科學和工程

2025

森重文

喬治·盧斯蒂格

大衛·喬納森·格羅斯

丁肇中

朱棣文

羅伯特·恩德雷·塔揚

2024

安德魯·約翰·懷爾斯

理查·斯圖雷特·哈密頓

愛德華·威滕

阿列克謝·基塔耶夫

姚期智

萊斯利·瓦利安特

2023

大衛·曼福德

阿迪·薩莫爾

前沿科學獎

根據組委會的介紹,148篇基礎科學領域的傑出論文入選2025國際基礎科學大會前沿科學獎(Frontiers of Science Award),涉及600余名獲獎作者,他們分別來自中國、美國、法國、日本、英國、瑞士、芬蘭、韓國、義大利、德國、俄羅斯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高校、科研院所及企業。

前沿科學獎旨在表彰過去十年在基礎科學領域做出突出學術貢獻的科學家們,評選範圍涵蓋數學、物理、資訊科學三大基礎科學領域,圍繞40個主要方向的基礎和應用研究展開。來自清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復旦大學、中國科學院等13所國內高校和科研機構的論文作者攬獲17項前沿科學獎,其中數學領域8項,物理領域1項,理論計算機與資訊科學領域8項。

在獲獎者中,不乏蜚聲中外的頂尖科學家,包括菲爾茲獎得主考切爾·比爾卡爾(Caucher Birkar)、馬克西姆·孔采維奇 (Maxim Kontsevich)、瑪麗娜·維亞佐夫斯卡(Maryna S.Viazovska),基礎物理學突破獎得主安東·曾蘇斯(Anton J.Zensus)、胡布·揚·范蘭格費爾德 (Huib Jan van Langevelde),沃爾夫獎得主貝特朗·哈爾佩林(Bertrand Halperin)等。青年科學家達尼埃萊·塞莫拉(Daniele Semola)、楊鎮斌、李鵬輝等嶄露頭角。多位女性科學家代表如圖像處理和機器學習領域知名科學家路易莎·維多利亞(Luisa Verdoliva)、蘇·約瑟芬 (S.Josephine Suh) 等入圍獎項。值得一提的是,全球領先的人工智慧研究機構OpenAI以及‌Meta旗下人工智慧研究團隊FAIR,亦斬獲本屆前沿科學獎。

評審團由國際知名科學家組成,菲爾茲獎得主雨果·杜米尼爾-科平 (Hugo Duminil-Copin)、沃爾夫獎得主美國科學院院士 孫理察 (Richard Schoen)等參與數學領域評審;基礎物理學突破獎得主阿肖克·森 (Ashoke Sen)、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加里·霍洛維茨 (Gary Horowitz) 等參與物理領域評審;哥德爾獎獲得者滕尚華(Teng Shang-Hua)、 安德列·布拉托夫(Andrei Bulatov)以及清華大學教授、智譜AI創始人唐傑等參與計算機領域的論文評審。在過去幾個月時間里,評審團成員秉持科學、公正的評審原則,嚴格遵照評審流程和標準,最終評選出148篇基礎科學領域的傑出學術論文,其中數學領域86項,物理領域26項,理論計算機與資訊科學領域36項。

國際基礎科學大會主席丘成桐教授表示,基礎科學在中國需要更廣闊的發展空間,前沿科學獎的評選與頒發,能夠助力世界各國科學家瞭解基礎科學領域的前沿成果、認識中國取得的科學成就,推動我國年輕一代不斷拓寬視野、樹立更高的目標。他希望通過這一獎項的設立,廣泛建立起公正、客觀的科研成果評價體系,激勵年輕學者瞄準前沿科學問題,不斷追求科學之美。

前沿科學獎獎盃上鐫刻的“求真務實 止於至善(Pursue Truth and Strive for Perfection) ”不僅是對獲獎者的讚譽,更是對所有科學工作者的鼓舞。大會期望通過這一獎項的設立和頒發,激勵更多青年學者瞄準基礎科學前沿,為人類探索自然奧秘貢獻智慧和力量。

Prada,又時髦了?
Prada,又時髦了?
2025-03-30 11:41:52
小米YU7正式官宣!
小米YU7正式官宣!
2025-03-30 11:48: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