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獼猴販賣案告破後的“兩難之局”:放歸還是圈養?丨封面深鏡
更新于:2025-03-26 01:34:23

封面新聞記者 劉彥君 曾業 攝影報導

去年年底,四川警方歷時六年斬斷一條橫跨川渝魯三地非法獼猴交易鏈,查扣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獼猴1104只,涉案金額高達1.36億元。

這起案件中,犯罪團夥將野生獼猴與人工繁育獼猴混養,“洗白”后的野生獼猴被銷往醫藥公司和科研機構,非法賺取高額利潤。

案件告破之後,涉案野生獼猴面臨兩難的“生死抉擇”:貿然放歸,可能會非正常死亡,也可能會破壞生態平衡;持續圈養,則面臨每年逾千萬元的巨額開銷。

近日,封面新聞記者實地探訪發現,涉案野生獼猴活體目前寄養在涉案養殖場內。它們是放歸自然還是繼續圈養?目前,未有答案。

現狀

涉案獼猴被寄養在涉事養殖場

3月末,記者驅車數百公里抵達重慶市城口縣坪壩鎮,尚未走近涉事養殖場,此起彼伏的獼猴喧鬧聲已穿透圍牆。

這座位於坪壩河左岸的養殖場,與347國道隔河相望,下游緊鄰村民口中的“戴家灣”,上游則與坪壩鎮場鎮相接。透過無人機俯瞰,新舊兩個廠區被高牆嚴密環繞,擴建痕跡清晰可辨——兩年前新廠區以每畝3000元的價格徵用土地后,形成如今的規模。

新廠房內部一覽 劉彥君攝

涉案的1104只野生獼猴仍寄養於此。此前,達州市公安局森林員警支隊曾嘗試自行飼養查獲的獼猴,但因缺乏專業養殖能力,最終不得不將其送回涉案養殖場。

當記者推開養殖場新廠區未上鎖的大門,發現場內分佈著12間猴舍。每間猴舍由多個裝有鐵網的小隔間組成,每個隔間內大約飼養著15只獼猴。猴舍外牆上標註著獼猴的數量,以A08棟為例,共飼養159只獼猴。

見到記者便躲進圈舍里的小獼猴 曾業攝

據廠區工作人員介紹,目前這些涉事野生獼猴已與養殖獼猴分開飼養,並按年齡大小進行分類管理。記者從肉眼觀察,發現難以分辨出兩種獼猴的差別。

相比養殖獼猴,野生獼猴在照料上更加細緻。它們的日常飲食與養殖獼猴一致,每天提供三頓飼料,中午還會加喂一些小蘋果。養殖場內安裝了喇叭,持續播放著舒緩的音樂。“部分獼猴在一起容易發生打鬥,音樂有助於緩解它們的焦躁情緒,起到安撫作用。”工作人員解釋。

A08棟圈養獼猴統計表 劉彥君攝

然而這種精細化管理的代價高昂,僅飼料成本每日超千元,加上養護開支,全年成本上千萬元,令養殖場不堪重負。由於案件仍在調查階段,合法飼養的獼猴也無法進行售賣,養殖場已連續半年處於“只出不進”的狀態,完全依靠此前的營收維持運營。“但四川公安說會承擔寄養成本。”

追問

野生獼猴為什麼回到涉事養殖場

為什麼涉案野生獼猴沒有放歸野外而是回到涉案養殖場?面對疑問,辦案民警解釋,目前案件證據仍需再核實,且最為重要的一點便是野生獼猴和繁育獼猴難以分辨。

涉案的1104只獼猴中,有確鑿證據證明為野生獼猴的有200餘只。按照相關規定,養殖場應當為每隻獼猴建立完整的身份檔案,包括出生證明(註明父母資訊)和具有唯一性的標識(如猴牌),這些資訊都應詳細記錄在案。然而,經調查發現,這200余只野生獼猴的身份資訊模糊不清,無法證明其合法來源。

養殖場內的獼猴脖子上都掛著“猴牌” 曾業攝

野生獼猴與養殖獼猴在外觀上難以區分。涉案的1104只獼猴中是否僅有200餘只是野生獼猴,目前只能通過台賬確認。要準確辨別,需要建立龐大的基因庫,但由於這些獼猴的祖代均為野生獼猴,因此即使通過基因檢測也難以完全區分。

“此外,這些獼猴大多被用於繁殖或出售給生物醫藥機構進行藥物實驗。因長期圈養已失去野外生存能力,目前並不適合放歸自然。”辦案民警說。

“我們也不知道它們下一步去哪裡,但也不能放棄這些野生獼猴。”養殖場內工作人員則表示,這些野生獼猴被犯罪嫌疑人抓來后就已由場內員工飼養照料多年,彼此之間也建立起深厚的感情,“我們生怕它們生病或出現異常,照顧得格外細心。”

關於野生獼猴的來源,工作人員坦言並不知情,稱普通員工無法辨別獼猴是否屬於違法獵捕。在取得政府許可後,養殖場可以通過合法手段從野外獵捕野生獼猴,或從其他合法養殖場購買。員工的主要職責是負責獼猴的日常養殖和繁育,並不參與溯源工作。

去向

需要多部門協商請教專家確定方案

“獼猴的放歸是必然的,但具體如何實施、放歸何處,都需要慎重考慮。”城口縣林業局相關負責人解釋,這一決定不僅涉及非法獵捕野生獼猴的放歸審批問題,更需要評估獼猴放歸后的生存能力,不能隨意操作。

該負責人介紹,從生物學特性來看,野生獼猴是典型的群居動物,通常以數十至上百隻組成群體,群體內具有嚴格的等級制度,由唯一的猴王統領。在自然環境中,猴群生活秩序井然,極少出現混亂。

涉案野生獼猴 劉彥君攝

然而,本案中的獼猴來自不同猴群,具有不同的血緣關係,在經歷偵查、審判、運輸、飼養等環節後,已經發生種群混同。加之其飲食方式改變、生存能力退化,如果貿然放歸野外,很可能因無法融入原生環境而面臨生存危機。

另一方面,如果直接將獼猴移交動物收容中心或動物園,在人工飼養或受控環境中生活,未經專業的野化訓練,這些獼猴將永久脫離自然環境,失去其生態價值。

“目前,由於案件仍在審理中,獼猴作為重要證據需要暫時保留。”該負責人說,案件完結后,可能需要公安、檢察、法院以及林業等多部門共同商議,甚至需要請教相關專家。

其複雜性在於,既要考慮涉案獼猴的個體生存,又要兼顧生態保護的整體利益,需要相關部門在充分論證的基礎上,制定出科學合理的處置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