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陽谷:一塊碑的治黃見證
更新于:2025-03-26 01:13:41

大眾網記者 蘇培貞 聊城報導

在陽谷縣北金堤東堤險工上,一塊歷經滄桑、斷而復修的古碑靜靜矗立,默默記錄著民國至今山東黃河的歷史變遷,它就是“山東黃河上中游交界碑”。

山東黃河上中游交界碑

見證1:民國時期山東河務的變革

2008年7月15日,山東陽谷縣張秋鎮陽谷黃河防汛倉庫內,一塊古碑的現世,打破了庭院的平靜。

彼時,陽谷黃河河務局原辦公室主任張福祿正和其他同志查看防汛倉庫的房屋情況,意外在庭院雜草叢中發現了一塊斷成兩截、倒伏在地的青石碑。

剛發現時的交界碑

“我見那石碑上隱約刻有山東黃河等文字,便趕緊叫來同事一同辨認,方知是民國時期山東黃河上中游交界碑。”對於石碑的發現經過,張福祿至今歷歷在目。

經辨認,碑身正面右上刻有凹文“中華民國捌年陸月吉日”,中間是“山東黃河上中游交界碑”,左下落款“山東河務局局長勞之常立 上游河務分局局長王炳燇監製”。

短短44個字,將民國初期山東河務變革的諸多重要事宜凝練其中,在古碑上寫滿了歷史的厚重。

據《民國黃河大事記》記載:早期大韓民國,黃河河務未設立統一的中央管理機構,仍舊延續清末由地方自行治理的狀態,山東設河防總局管理河務。1912 年,山東裁撤河防總局,改設上、中、下三遊河防局。1917 年3月,山東又將三遊河防局一律裁撤,設山東河務總局於濼口,局設總辦一人,統轄三遊河務,由勞之常任總辦,上下游分別在東平縣十里堡和惠民縣清河鎮設立分局,各設分局長一人,中游由總局兼理,山東河務事權自此統一。

1919年1月,山東河務總局改稱山東河務局,任命勞之常署理河務局長。5個月後的“中華民國捌年陸月吉日”,“山東黃河上中游交界碑”由勞之常這位首任“山東河務局局長”設立。它記載了治河機構的變革,也成為了迄今為止發現的最早的帶有“山東河務局”字樣的石刻。

“山東黃河上中游交界碑”立於黃河畔後,見證了勞之常和王炳燇的治河實績。據文獻記載,勞之常在任期間親自查勘山東三遊河工,向北洋政府彙報山東堤埝“埝身卑薄,埽壩朽壞,潰決堪虞”,提出整頓辦法十二條,還著有《治黃管見》一書,提出了“裁彎取直,束水攻沙”的治河主張。王炳燇任職期間,幾次徒步勘查山東黃河全程,記錄資料翔實,於1922年寫成《治黃芻議》,后升任山東河務局局長。

然而,河運與國運一脈相連,“山東黃河上中游交界碑”折斷、倒伏的遭遇也是民國治黃史的縮影。在當時軍閥混戰、民生凋敝的北洋政府年代,黃河河防雖有勞之常、王炳燇等能臣為“石材”,也抵擋不住時代濁流的衝擊,最終為歷史的雜草和塵土所掩蓋。

見證2:黃河對地域文化的兼收並蓄

為什麼“山東黃河上中游交界碑”會沉眠於陽谷黃河一處不起眼的防汛倉庫?此碑原本又應立於何處?所有問題的答案,都在“交界”二字之上。

據民國十三年(1924年)、民國十四年繪製的《山東黃河上游河道圖》《山東黃河中游河道圖》圖說記載:“山東黃河上游河道圖,南岸自菏澤縣朱口直東交界起至壽張縣十里堡止,北岸自濮陽縣高堤口直東交界起至壽張縣掛劍台止。”“山東黃河中游河道圖,南岸自壽張縣十里堡起至齊東縣田家拐子止,北岸自壽張縣掛劍台起至惠民縣劉旺莊止。”由此可見,壽張縣掛劍台(今陽谷縣張秋鎮轄區)即為當時的山東黃河上中游交界點,交界碑本就立於此,輾轉騰挪后在張秋防汛倉庫被發現也是情理之中了。

1925年《山東黃河中游河道圖》(截選)

那為何會選用“掛劍台”作為山東黃河上中游交界點呢?這得從其得名——中國有文字記載以來第一個講誠信的故事“季札掛劍”說起。

季札,春秋時期吳王第四子,因其品行高尚,被稱為“延陵季子”。某天,季札受命出使北方各國,在今陽谷張秋鎮與徐國國君會面,兩人一見如故、結為摯友。拜訪期間,徐君觀賞季札的寶劍,嘴上沒有說什麼,但臉色透露出他很想得到寶劍的意思。因為寶劍代表出使各國的使命,季札沒有相贈,但心裏已經答應給徐君了。不料季札出使歸來時,徐君已經去世。季札深感悲痛,祭奠之後,遂將自己價值千金的佩劍解下,掛在徐君墓前的樹上。季札隨從不解其意,問:“徐君已死,你怎麼還把劍贈給他呢?”季札回答:“徐君在世時,我已經心許歸時以劍相贈,豈能以死背我之心願呢。”時人聞之無不嘆服,作歌曰:“延陵季子兮不忘故,脫千金之劍兮掛丘墓。”後來,人們便把徐君陵墓稱作掛劍台,這一誠信故事也流傳下來。明清時期,不少文人墨客來此拜祭,留下筆墨讚頌,書法精妙,真、草、隸、篆、行皆有,俗稱“五體十三碑”,保存至今。

康熙年間《運河全圖》中的張秋掛劍台

掛劍台是誠信美德的象徵,是陽谷深厚地域文化的代表。在明清至今的諸多黃河、運河圖中,都能看到它被清晰標註出來。民國時期山東河務局以之作為黃河分界點,或許也是想藉助其文化影響力,增強人們對黃河治理區域劃分的情感認同。

見證3:新時代黃河治理新篇章

“山東黃河上中游交界碑”被發現後,立即引起陽谷黃河河務局的高度重視,並請專業技術人員對斷碑進行了修復。

“縣局認為,交界碑蘊含豐富的歷史文化資訊,不應該深‘藏’不漏,而是要在做好保護的基礎上,更好地向大家展示其中的黃河文化和地域文化。”張福祿告訴筆者,當年9月,陽谷黃河河務局將此碑就被運至東堤險工進行安置保護。

對交界碑進行系統保護

陽谷黃河東堤險工位於黃河、金堤河、大運河“時空交匯”處,重新以堅毅之姿立於此的交界碑,不僅連接了三條大河,同樣連接起過去與現在,見證了新時代黃河工程面貌翻天覆地的變化。

近年來,陽谷黃河河務局在加強工程精細化建設與管理的同時,持續推進水工程與水文化融合,以“山東黃河上中游交界碑”為核心,以東堤險工至陶城鋪險工堤防工程為載體,設立了“山東黃河上中游河道圖”“黃河穿運河圖”“山東黃河左岸堤防起點”“北金堤大事記”“要把黃河的事情辦好”等景觀石刻,規劃建成了集展覽、培訓、教育、文化、休閒等功能為一體的山東黃河首批文化建設示範點——陶城鋪地理標誌文化園。漫步其中,石刻小品分佈身側左右、彼此呼應勾連,彷彿能感覺到黃河、金堤河、大運河共同匯成的文化脈搏在眼前、在耳邊強烈跳動,帶來歷史的醇厚、昭示時代的革新。

東堤險工的舊貌

東堤險工的新顏

歲月失語,古碑能言。“山東黃河上中游交界碑”宛如一位忠實的史官,刻痕裂紋,訴說著黃河治理的曲折軌跡,折而復生,也必將繼續見證黃河更美的明天。(通訊員:鐘莊子 羅姝 張凱)

眾拍 | 三月花信
眾拍 | 三月花信
2025-03-26 04:58: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