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濰坊日報
△大棚草莓正值銷售旺季。 <小東莊村保存完好的古樓。
□本報記者 孫希明 文/圖
歷經近兩百年歲月的古樓保存完好,走過半個多世紀的景觀老樹屢見不鮮,一年四季綠意常在、果實不斷的果蔬園支撐起產業振興的夢想。3月22日,記者在昌樂縣朱劉街道小東庄村採訪時發現,這裡既有讓人回味悠長的滄桑感,又有村強民富的新景象,其背後凝聚著一屆又一屆基層黨組織的擔當作為。
南北大街轉角處,一座青磚小樓在紅瓦民居中靜立,陽光透過雕花木窗,在斑駁的磚牆上投下細密的光斑。“這是村裡最古老的建築物,如今成為村民和外地遊客經常打卡的地方。”村黨支部書記劉金龍介紹,早些年村裡有幾座這樣的古樓和寺廟,後來大多損毀或拆除,但在權屬所有人和村集體共同努力下,這座古樓基本保持了原貌。他們還把原先放在院子裡的老農具、老傢俱等搬進古樓,妥善保管,下一步爭取申報文物保護單位,對古樓進行提升改造,使其成為村裡的一個歷史文化旅遊景點。
古樓斜對面,是小東莊村“兩委”近60年歷史的辦公樓,相對於村裡的民房,稱得上古樸了。據朱劉街道辦事處工作人員范建偉介紹,小東莊村是有名的典型村,歷屆黨支部都力爭上游,像年歲如此長且保存完好的村級辦公場所,全街道各村莊中僅有幾處。
漫步在大街小巷,除了道路通暢、村容整潔外,這裏的綠化品位也讓記者印象深刻。老楸樹、老梧桐不時映入眼簾,與村“兩委”辦公樓差不多年歲的龍爪槐、紅玉蘭、白玉蘭等樹木風姿各異。玉蘭樹正值花期,盡情怒放,更是為村莊增色不少。“我們村被評為‘省級美麗鄉村示範村’,與老樹名木多和綠化率高有很大關係。”劉金龍自豪地說。
春天是播種的時節,而在位於小東庄村東和村北的“東莊櫻園”內,已到處是豐收在望和收穫滿滿的場景。大棚西瓜和櫻桃即將上市,大棚草莓銷售正旺,大田裡的土地已整好,只待栽植薑苗,播種新的希望。莊園主人劉金斌是一位“新農人”,他告訴記者,自己10年前回應村集體和街道號召,大規模租賃土地發展特色果品,原先光種櫻桃,後來加上了草莓、大姜、韭菜,以及桃、梨等露天果品,並自行繁育草莓苗、櫻桃苗,產業越做越旺,如今從3個棚擴建到20多個大棚,一年四季綠意常在,果實累累。“櫻園不是以前的櫻園了,既有精品水果又有高端蔬菜,大夥兒都改叫‘東莊果蔬園’了。”劉金斌笑著說。
果蔬園的誕生,彰顯著基層黨組織摒棄“靠山吃山”思維,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治村理念。村黨支部書記劉金龍對往事記憶猶新:“當年是‘資源立村’,靠開山採石發家致富,‘一天四兩土,今天不夠明天補’付出了沉重代價。後來我們在街道支援下,允許土地流轉,培育種植業、養殖業,特別是‘東莊櫻園’不但增加了生態成色,還促進了村強民富。”
“起初有的群眾不認可,我們村幹部就逐家逐戶做工作,最後達到了100%同意,通過這幾年的收成,他們更加心服口服了!”村幹部劉義升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