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留住大家,想告訴大家,客製化可以有很多種玩法」
搖曳在TAKU團購帖末尾的這句話,在某個極短的一瞬擊中了我。
對於享受或忍耐了如此之多「為新玩家準備的鍵盤」的玩家而言,攥著預算反覆對比參數,發覺所有關於「入門神作」的討論,似乎都顯得有些遲鈍和多餘了。
極好的工藝,多樣的玩法,便宜的價格,以及不屬於入門級的設計細節,可當所有「高配」要素如同煙花般在行銷頁面競相炸裂,我們最後收穫的卻不過是雪地裡零落的灰燼——絢麗卻同質,耀眼卻速朽。
所謂客製化標籤,正在這場無限度的堆砌中失去最後的語義重量。
正因如此,在創作內容的這兩年,我極少會去聊所謂的「卷王」鍵盤。這些天生攜帶輿論漩渦的產品,總會在某個流量峰值被架上神壇,而後在話語權的拉鋸戰中支離破碎——KOL的鎂光燈、數據黨的指標儀、圍觀者的起哄聲浪,最終將產品本身擠壓成模糊的剪影。所以,當TAKU裹挾著比所有「卷王」更洶湧的聲量襲來時,我始終保持著一種謹慎的靜默。
而在熱度逐漸平息的當下,我想也是時候來聊聊TAKU——聊聊這把被眾多人購買、點評的作品,聊聊NAPE在TAKU背後的思考。
對NAPE而言,TAKU是一把相當克制的鍵盤。如果說MANDA是毛三「力排眾議」而推出的自我詮釋的作品,那麼TAKU毫無疑問是一把「順應主流」的產品——這種妥協與平衡,從它的諸多細節中清晰可見。
初見TAKU時,腦海中會不自覺地浮現出Matrix Corsa的身影。這種聯想並非偶然:Corsa是一把相當出圈的套件,作為繼承了Vita造型的M3.0後時代作品,1U的螢幕和碰珠快拆的結構對鍵圈的影響是非常可觀的,無論是之後碰珠快拆大流行,還是蝗蟲般繁殖的量產螢幕,Corsa都「功不可沒」。
而除開65%配列正面設計空間的匱乏,這種既視感也來自於TAKU本身腰身設計,上蓋沿側面腰線向上內收的HGline搭配大圓角,和Corsa的方案是很相近的,這樣的處理手法甚至算是某種「標準答案」。
如果你此前購買或瞭解過NAPE的產品,會發現TAKU雖然延續了燈條、自研驅動等品牌標誌性元素,但整體氣質卻收斂了許多,呈現出一種向市場主流審美靠攏的趨勢,與LEKEN時期的Aurora 96、Nape 108,以及前作Manda 2.0相比,TAKU的造型語言明顯更為克制。
而在內膽方面,TAKU則做了更大的取捨。它的內膽設計像是一個真正的「多種風味」——它不會在某個方向上做到極致,而是讓每一種被提供的模式都具備實際價值。這在相容多種玩法的鍵盤上其實是相當少見的,許多鍵盤的相容性僅僅停留在「能用」或是區別不大的程度,而TAKU的幾種結構方案所帶來感受確實是風格迥異——雖然切換需要更換整個內膽的組合。
當然,相容必有得失:無棉和軟悶玩家對腔體反饋的要求截然不同,而TAKU通過在側壁開設多個點位來滿足需要軟和悶的玩家,同時為了相容各種結構點位,上下蓋的腔體環境並未完全封閉。從Endgame的視角來看,這種設計幾乎是不可調和的矛盾。此外,TAKU在板簧的設計上相當保守,有效力臂並不長,頗有軟硬折中的味道,而這也使得TAKU在不同結構下聲音方面的差別遠比手感的變化要大得多。
「TAKU這個系列的定位就是為了讓玩家在客製化的愛好上起到一個start the game的目的,而不是以end game的目的去買這把鍵盤」
縱觀TAKU的設計特點,你會發現這並不是一把傳統意義上的「卷王」鍵盤,它沒有堆砌那些「高配」的名詞,就連配重,也僅僅是作為一種風味的裝飾存在,也因此,它不是一把很「重」的鍵盤,但當你真的上手把玩的時候,你能從各個面的細節之處體會到它的分量所在——前側的燈條、后側類似機甲的條狀飾面、磁吸的下蓋蓋板等等。
TAKU的「分量」不是通過單純的重量和所謂的製造成本來堆砌的,而是通過這種無聲的設計語言和細節來表達,而這,也正是它區別於「卷王」鍵盤的一個側面——態度。聊完了我對於TAKU的初印象,我們再來聊聊TAKU的另一大特點——軟體與生態。
如果說TAKU的造型是讓人購買它的第一動力,那麼TAKU的軟體和生態則可能是促使玩家最終放棄使用它的關鍵因素。TAKU的觸摸條原本是其最具噱頭的創新設計之一,卻在實際使用中暴露出不少問題,成為了它的「阿喀琉斯之踵」
這條觸摸條本應帶來一種更加直觀、靈活的控制體驗,尤其是在遊戲和日常使用中。理論上,觸摸條可以通過滑動、點擊等方式,快速調節音量、亮度,甚至切換連接模式。在打字時,它還能作為輔助工具,提升整體操作效率。
它的加入本是對傳統物理按鍵的一種替代性嘗試,試圖讓操作更加便捷和富有互動感。然而,經過一段時間的實際使用后,我發現,這種原本美好的願景,常常與現實脫節。鍵盤上作為非按鍵映射的觸摸條並不新奇,幾年前在瀚文75上便引發過一陣熱潮,但時至今日,觸摸條仍未在鍵盤上找到一個成功的案例。
無論是作為音量調節、模式切換,還是作為更複雜的功能輸入,觸摸條始終未能突破它自身的局限,無法與傳統按鍵方式形成有效互補。每一次觸摸條的引入,似乎都伴隨著設計上的妥協和使用上的困惑。
觸摸條的困境,正是這場交互革命的未完成狀態——它試圖打破傳統物理按鍵的主導地位,帶來更靈活的控制方式,但卻陷入了硬體浪漫主義與軟體現實主義的夾縫中。
硬體方面,觸摸條本應提升操作的直觀性和簡便性,但由於位置的設計不夠人性化,反而成為了誤觸的源頭。TAKU的觸摸條被安置在鍵盤的兩側,雖然能保持設計簡潔,但並未考慮到使用者的自然手部操作習慣。尤其是左手,常常會習慣性地搭在鍵盤的左側邊緣,而觸摸條的設計讓這一姿勢成為誤觸的導火索。
頻繁的誤觸不僅讓用戶體驗變差,也破壞了觸摸條本應提升效率的初衷觸摸條的硬體問題只是其困境的一部分,軟體層面的設計同樣沒有實現它應有的潛力。儘管觸摸條功能豐富,可以調節音量、亮度、連接模式等,甚至提供更複雜的操作,但它的使用體驗卻顯得過於單一,無法根據不同場景進行智慧化的調整。
但我並不想在這裡去苛責TAKU,因為觸摸條的尷尬處境在某種程度上並不獨屬於這款鍵盤,而是所有類似設計的通病。就像蘋果的 Touch Bar,它作為一項筆記本鍵盤的硬體革新,同樣遭遇了類似的命運——初始期望,最終卻因多方面的限制,沒能贏得消費者的青睞。儘管我指出了觸摸條的缺點,這並不影響我對TAKU作品的喜愛。實際上,正是因為像TAKU這樣的作品,才值得我們給予更多支援。
而在TAKU發貨之後,NAPE也在通過持續地更新固件,來完善產品本身,例如觸摸條的防誤觸模式。
近年來,低價產品在市場上的泛濫讓人感到痛心。這些打著客製化旗號的低價產品,吸引了大量剛入門的玩家進入市場,但他們往往因為產品品質差、使用體驗差而失望退出,甚至對整個客製化市場產生了厭惡情緒。我希望朋友們能理解,我並不是反對低價,作為一個玩家,我是希望越來越多好產品,能以合理的價格面向消費者,我也不止一次聊過,我希望鍵盤的市場,不再被所謂的限量和炒作所裹挾,而是真正地為設計所買單,但正如設計師毛三所言:
「看到自己熱愛的圈子因為這些粗製濫造的產品而被誤解,內心的惋惜與痛心是無以言表的」
而在這個被參數內卷與價格戰撕裂的鍵盤市場,需要有TAKU這樣的作品,去縫合「客製化」這個詞被廉價化、汙名化的傷口。我也希望更多創作者,在顛覆所謂的客製化規則之前,先認真地瞭解這裡的社區和文化。
說來有些慚愧,在接觸TAKU之前,我對毛三的印象,僅限於一位特別能「延期」的設計師,而我對NAPE的瞭解也極為有限。但這次TAKU的推出,徹底打破了我對NAPE的固有認知——它讓我看到了「理想主義」在商業產品中的另一種可能。我聽過不少人對於Manda2.0的評價,一把「直男鍵盤」。
無論是大刀闊斧的方正造型,還是蜂窩網格的機能風裝飾,抑或是對於螢幕、RGB、多種模組功能的追求,以及死磕驅動和自研的這股固執勁。在創作內容的這兩年,我對鍵盤的興趣已經逐漸轉移到了對鍵盤背後「人」的好奇,毛三可以為了玩一把鍵盤開一個工廠,做一個方案忙碌幾百個日夜。
我一直覺得,像是這般殷實任性的玩家,或許是不會有太多紛擾的煩惱。但TAKU的推出,讓我不禁對此感到一絲好奇——這樣的創作者,是偏執狂、殉道者,還是商人?
而在製作這篇內容的過程中,我和毛三聊了很多,旁人說他比較內向,但我確實沒有覺察到這點。在和毛三對話的過程中,顛覆了我之前許多的猜測,例如看似「財大氣粗」的背後,實則對於成本的把控和理解遠超普通工作室。
「你花的多少錢的代工費就是多少的品質,因為時間最會幫你計算成本,好的產品,不是讓使用者為成本買單,而是讓成本為用戶服務」
以及他對NAPE最純粹的願景——傳播客製化的快樂給更多人。
「我們將在TAKU65發貨結束後,面向鍵圈開放我們的PCB方案,以及對外開放我們的快拆結構的使用」
我想,TAKU對於許多玩家來說,並不是那麼「完美」的一把鍵盤,它的軟體生態讓人又愛又恨,它的內膽設計有些一碗水端平,它不夠End game,也不是傻瓜式的「小白友好」,但這些不完美並不會遮擋它最可貴的特質——它不試圖成為所有人的終點,而是邀請每個人踏上屬於自己的客製化之旅。
更重要的是,NAPE 選擇了一種更難卻更有意義的道路——通過長期固件更新的方式,讓作品不斷完善,而非僅僅追求首發時的短暫高光。在一個充斥著快銷思維、講求短期收益的市場里,這樣的長期主義顯得尤為珍貴。
而對於一個還在野蠻生長的鍵圈來說,這種產品里的真誠,遠比精打細算地討好玩家要可貴得多。也希望未來,能有越來越多這樣「入門級」鍵盤,為鍵圈注入新的活力與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