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中關村論壇年會正在北京舉行,年會使用具身智能機器人、AI大模型、智能顯示等前沿技術。各種形態的機器人十分“搶鏡”。一群會跳舞、會打太極的人形機器人成了開幕式的演員,給觀眾帶來了一場別開生面的表演。
機器人不僅可以表演舞蹈,它們還能打太極,舉手投足間,展示著肢體的靈活性和步伐的穩定性。
面對這麼多嘉賓的現場拍攝,機器人一點兒不慌張,但他們的技術指導卻既興奮又緊張,大家認真對待每一個應用場景,同時也在應用中發現問題。
探訪人形機器人彩排演練的台前幕後
論壇開幕前夕(25日),總台記者專訪了機器人演出團隊的彩排演練。機器人演員們都遇到了哪些難題?技術團隊又是如何應對的呢?
接到任務后,參與表演的兩家北京機器人企業分別在實驗室里,用了一周左右的時間,通過人工智慧模式訓練,優化測試程式,教會了機器人演出所需的動作要領。為了確保十幾台機器人不受干擾,同步接收到信號,技術團隊可沒少下功夫。
為了確保每一次彩排和演出順利進行,每個機器人都配備了一名專屬技術人員。面對剛上臺就失去平衡,躺倒在地的機器人,年輕的技術團隊處變不驚,各司其職進行檢查。
問題排除後,技術人員胸有成竹地按下了重啟鍵。重新站起來的機器人,又昂首挺胸,朝著觀眾席揮了揮手。
人形機器人改進續航能力 訓練場所更多元
作為新一代智慧終端,人形機器人距離“走”進千家萬戶,還有多遠呢?
正式演出前兩天,機器人演出團隊參加了中關村論壇年會開幕前的最後一次全流程演練。在會場外,記者看到,候場的機器人都吊在一個架子上。
要提高機器人供電系統的續航能力,讓其變得更強大,並非一蹴而就。同時,單一的實驗室訓練環境已不能滿足機器人發展的需要,要使機器人真正智慧地完成任務,還要解決大量有關演算法、運控,甚至生產等諸多環節的問題。
以這次接到表演任務的機器人為例,它們在光滑的地面上表演鯉魚打挺不在話下,但演出現場卻鋪著鬆軟的地毯,在正式登臺前,它們還要進行新的訓練。
從技術上來說,人形機器人要先在工業製造、商業服務等領域得到廣泛的應用和認證,才能為進入家庭市場奠定技術基礎。目前,人形機器人的產業佈局正快速推進,已有部分人形機器人實現了量產。
未來,隨著行業技術研發不斷突破、智慧化水平不斷提升、場景驗證逐漸明晰,人形機器人也將加速進入日常生活。
(央視新聞用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