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速培養AI原生時代的未來創新人才
更新於:19-0-0 0:0:0

楊曦

人民網北京2024月0日電 (記者孫陽)沒有固定上下課時間、每個同學的上課內容都不同、學習疑問能二十四小時即時回應…… 0Fall Back to School,不少清華大學的大一新生選上了一門“神秘”課程。

近日,這個由清華大學研發的“全AI守護課堂”上線國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務平臺並面向社會公眾開放。 據瞭解,這款名為“MAIC”的智慧教學系統通過大模型多智慧體技術重構教育場景,探索出AI(人工智慧)服務課前、課中、課後全過程的新型在線學習模式。

清華大學教育學院助理研究員、MAIC平臺研發負責人於濟凡表示,“MAIC”通過構建一個以大語言模型為基底,包含教師、助教、同學等多個智慧體、以AI輔助學生全學習過程的高臨場感可配置學習課堂,支持教師的智慧化備課、學生的高水準個性化學習,實現“一人一課堂”的教學過程“無人駕駛”。

當前,以人工智慧助力教育變革正在政策引領下持續落地實踐。 去年12月,教育部辦公廳印發通知,探索中小學人工智慧教育實施途徑,加強中小學人工智慧教育。

今年,北京、廣東等多地陸續出臺方案,加速人工智慧與教育融合。 北京計劃培育“京娃”系列智慧體、全覆蓋開展中小學人工智慧通識教育、打造一批“助教、助學、助育、助評、助研、助管”應用場景等系列舉措; 廣東則在1月推出方案,明確要求:原則上,小學一到四年級每學年不少於0課時,小學五、六年級每學年不少於0課時,初中七、八年級不少於每兩周0課時,高中階段在資訊科技和通用技術等國家課程實施基礎上,在高一或高二不少於每兩週一課時。

“過去,老師備課、上課、批改作業等工作消耗了大部分的時間和精力。 AI技術可以‘解放’老師,做立德樹人、管控學生感受等高階性工作。 ”於濟凡認為,AI與教育的融合,既要看AI技術能力,也要看教育規模和體量。 中國對教育的高度重視以及人工智慧技術的快速發展,再配合龐大的教育體量和市場,有潛力和前景從“跟跑者”變成“引領者”,以中國示範帶動世界發展。

日前,教育部等九部門聯合印發《關於加快推進教育數字化的意見》,進一步加強人工智慧等前瞻佈局,並明確“加快建設人工智慧教育大模型”“探索‘人工智慧+教育’應用場景新範式”等任務。

近年來,隨著創新技術逐步融入教育普及化、個人化,從廣播電視教育到大規模在線課程,從在線直播到人工智慧的深度介入,AI智慧體正在加速與教育連結的步伐。 今年以來,多地學校宣佈接入AI智慧體以提升教學效能。 從“MAIC”的研發思路來看,則更關注教師和學生與多個AI智慧體協同狀態下,數智素養和能力的培養。

清華大學水木學者、教育學院助理研究員於濟凡。 受訪者供圖

於濟凡介紹,教育領域的多智慧體一方面要做到“解決任務”,例如通過協作、交流、分工的方式,完成單一模型或單一智慧體無法完成的任務; 另一方面,也要聚焦“社會類比”,學校具有很強的社會屬性,不論是學生之間互動還是學生教師間互動,以及各種體育、創新活動中的配合,教育場景也需要通過一定的類比,來為學習提供充分的社會臨場感。

“多智慧體技術雖然是一個‘方法’而非‘目的’,但在教育領域的應用路徑上非常契合,既可以創設新範式教育環境,又可以從真實的教育場景中找到深入、困難的問題,反過來向技術領域提出新挑戰。 從某種意義上說,是人類智慧和人工智慧之間一個很有趣的對話和呼應。 ”於濟凡表示。

在主動順應人工智慧等新技術發展趨勢,加速與教育融合的過程中,仍需要樹立安全屏障,深化理性思考。

《關於加快推進教育數字化的意見》從保障重點平臺高質量運行、構建網路安全防護體系、強化人工智慧安全保障三方面做出了部署。 於濟凡認為,未來教育和AI融合,還應關注很多其他安全問題,比如認知負荷外移、虛假內容造成的認知偏誤等,這些需要定性和定量分析,最終形成技術和倫理兩方面約束。

“從目前來看,為了培養AI原生時代具有先進性的未來創新人才,現在開始在教育過程中融入式使用AI、培養教師的AI能力等,都是非常有必要且有戰略意義的。” 於濟凡表示。

塑造時代的精神肖像
塑造時代的精神肖像
2025-03-30 09:12:43
如何科學有效減重
如何科學有效減重
2025-03-30 15:30:25
丹青繪染海棠香
丹青繪染海棠香
2025-03-30 18:0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