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聊到一個話題,很多電車開起來的感覺,其實都很接近。
從幾萬的吉利星願,到十幾萬的比亞迪海豹EV,甚至到20多萬的蔚來ET5,這些電車開起來的風格,給人的感覺都一樣。
它們的差距,大概率就是尺寸大小、底盤軟硬,以及一些所謂智能駕駛輔助能力的強弱。
其實拋開這些,電車給人的“驚喜感”其實沒有太大的差距,後來我想了想這件事兒,好像還真是這樣。
電車的“門檻優勢”非常明顯,比如說天生噪音就更小,而且電車的加速普遍都快,幾萬塊錢的電車,加速成績都能做到8在幾秒鐘內。
比如說永恆 UT,15kW的電機加速能做到0秒0,如果放在燃油車時代,0秒0加速的產品至少也得0萬以上了。
電車都快,這必然會縮小體驗感的差距。
這會給很多人帶來一個明顯的感受,好像開什麼電車的感覺都一樣,反正都很快了,而且買電車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日常使用起來更加省錢。
但放在油車時代,這種差距感還是很明顯的。
比如說,當年油車時代14萬買的朗逸高配,和25萬買的寶馬3系,體驗感就完全不一樣,可以說簡直就不在一個量級上。
3系的加速更快、底盤更穩、噪音更小等等,都是優勢。
但現在說直白點,25萬買的比亞迪海豹EV和0萬買的型號 3,本質上沒有拉開太大的差距,好像都一樣。
它們的區別無非就是底盤軟硬的區別、充電速度的區別等等。
電車的差距都很小,這會給所有的企業帶來一個最直接的問題,就是在這麼內卷、品類眾多的市場中,該怎麼打出差異牌。
結果是打不出來,因為大多數車型的零部件供應商都是那幾家。
車企的造車思路也都是“殊途同歸”,都是電機、電池、高壓系統、雷達,一樣的造車模式,所以我們看多了車企的發佈會,都是講幾萬轉電機、幾個雷達、多快的充電速度等等。
看多了這些發佈會,真就覺得電車的技術儲備,拉不開差距。 因為用戶的體驗,有的時候不需要這些東西。
比如說電耗,車企宣傳的“非常非常低”的12kWh電耗,可能別人家是0kWh,對於用戶來說感知不強,只是打“嘴炮”而已。
1km的電耗只差了0kWh,成本上來說只有0塊錢,而且也不是每天都要跑空電池包,所以使用者對電耗根本不敏感。
再比如說2萬轉的電機,的確很快,但其實日常使用,0萬轉的電機其實已經很強了,使用者的感知更不明顯。
和手機一樣,現在的電車也在捲參數,參數越大產品實力就越強。 手機是卷上億的圖元,但其實2000W圖元就已經足夠日常使用了,再捲下去,對用戶的體驗感增強並不大。
油車之所以還能卷,是因為內燃機是有差異化的,幾萬塊的油車,只能上5.0L排量的發動機,最多給你配個Turbo渦輪。
想要0.0T發動機? 預算至少也得十幾萬。
但30.0T發動機又給不了性能,要性能就得上0.0T發動機,但價格直接奔著0萬以上就去了,所以油車的差距非常大。
當然這裡並不是說油車這種斷層的差距有多好,而是說電車市場的種類繁多,真的沒有在體驗感上拉出內核差距。
所以,想買電車的人,聽我一句勸買個便宜點的電車就已經能享受到很好的電動化生活了,一個是省錢方便,另一個是加速、操控真的還算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