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曝光租賃亂象:“租著租著,手機成了你的了”
更新于:2025-04-16 12:11:34

【本文由小黑盒作者@格林斯潘11於04月16日發佈,轉載請標明出處!】

“每天一杯奶茶錢,最新iPhone帶回家!”

這樣的廣告語是不是聽著特別心動?最近央視財經曝光了手機租賃行業的亂象,比如“人人租”平臺,表面是“以租代買”的省錢妙招,實際卻藏著高利貸般的價格陷阱——租一年手機后,買斷價竟比市場價還高出一大截。年輕人本想“精緻窮”,結果成了“韭菜精”。今天我們就來扒一扒,這背後的套路到底有多深。

低價月租的誘惑:像糖衣包裹的苦藥

打開支付寶或京東,手機租賃的頁面總能把“低成本”玩出花:月付299元用iPhone 15、首月1元體驗……這感覺就像“白嫖”新機,比一次性掏七八千輕鬆多了。但仔細算筆賬就發現不對勁——以某平臺為例,月租1406元,一年後買斷還要附加7750元,總花費直接飆到1.5萬元,比官網售價高出近一倍。

白話解讀: 這就好比分期買奶茶,每天付5塊,一年後突然告訴你:“想留下杯子?再付1800!”——杯子原價才500啊!

買斷價的貓膩:藏在合同裡的數學遊戲

為什麼買斷價能比市場價還高?平臺玩的是“租金+尾款”的組合拳。租金看似便宜,但實際包含了高額利息;而買斷價往往按手機原價計算,完全不考慮折舊。更坑的是,有些合同裡寫的是“補差價”,但所謂的“差價”根本不是市場價差,而是平臺自己定的虛高價格。

案例對比: 一台官網標價7999元的手機,租一年後買斷價可能標到9000元,而二手市場同款可能只值5000元。年輕人以為在“租轉買”,實則倒貼錢幫平臺清庫存。

誰在買單?年輕人“精緻消費”的陷阱

這行瞄準的就是兩類人:“現金流焦慮族”(覺得月付比全款壓力小)和**“追新強迫症”**(年年換最新款)。平臺甚至會用“信用免押”降低門檻,讓你覺得“不租就虧了”。但數據顯示,2023年手機租賃投訴量暴增,很多人直到買斷時才驚呼上當。

場景化比喻: 就像健身房年卡推銷,“每天10元變型男!”——但你根本不會去,最後錢全打水漂。

行業亂象背後:誰來管管“變相高利貸”?

央視調查發現,部分租賃合同條款模糊,押金退還難如登天,有些平臺甚至和網貸公司合作,變相放貸。更諷刺的是,這個賽道2023年交易規模增長了217%,巨頭們一邊收割年輕人,一邊喊著“普惠金融”。

消費者能做什麼?

  1. 算清總帳:別只看月租,把租金+買斷價加起來對比官網價;

  2. 盯緊合同:重點看“買斷規則”“違約條款”,警惕“隨時買斷”的文字遊戲;

  3. 二手對比:租不如買二手?很多99新機價格更香。

結尾冷思考:

當“租賃”變成“套路貸”,所謂的“消費升級”就成了“智商稅升級”。年輕人追求品質沒錯,但別讓“分期自由”變成“負債枷鎖”——畢竟,手機可以換,信用爛了可不好修啊。

幾個有用網站和軟體
幾個有用網站和軟體
2025-04-06 07:4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