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說的武廟十哲都有誰?
更新于:2025-04-06 18:48:46

【本文由小黑盒作者@請謹慎關注於04月06日發佈】

武廟十哲,是指唐朝開元十九年唐玄宗為表彰並祭祀歷代名將所設置的廟宇,它以周朝開國太師軍師姜尚(即薑子牙)為主祭,以漢朝留侯張良為配享,並以歷代名將十人從之。

唐肅宗上元元年(760年)尊姜子牙為武成王祭典與祭孔子相同。太公尚父廟更名成武成王廟,簡稱為武廟。當時武廟的主神是太公望,以張良為副祀。包含張良在內的歷代名將十人坐像分坐左右。

左列:

秦武安君白起

白起(?-前257年),一稱公孫起 [62],鄲邑(今陝西省眉縣常興鎮白家村)人。中國戰國時期名將,傑出的軍事家,“兵家”代表人物。白起熟知兵法,善於用兵,與穰侯魏冉交好。輔佐秦昭襄王,屢立戰功。秦昭襄王十四年(前293年),以左更統兵,於伊闕之戰大破魏韓聯軍,斬首二十四萬,掃平秦軍東進之路。接連升為國尉、大良造。秦昭襄王二十八年(前279年)至秦昭襄王二十九年(前278年)大舉伐楚,攻克楚都鄜城,佔領楚國大片土地,因功受封武安君。后屢破三晉,不斷攻取韓魏領土。秦昭襄王四十七年(前260年),於長平之戰重創趙國主力,坑殺趙卒四十萬。戰後主張乘勝進軍,攻破趙國,但因應侯范雎妒其大功,終許韓、趙割地求和而罷兵 [74]。後秦昭襄王再起兵攻邯鄲,久攻不下,擬派白起為帥,屢遭他拒絕,由此觸怒秦昭襄王,同時又得罪范雎,最後被黜為士卒,賜死於杜郵 [75]。白起擔任秦軍主將三十餘年,攻城七十余座,於作戰中料敵如神,出奇致勝,威震六國,在秦統一六國的進程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90]。作為中國歷史上繼孫武、吳起之後又一個傑出的軍事統帥,他與廉頗、李牧、王翦並稱為戰國四大名將 [19];又與韓信合稱“韓白”,後人還常將其與韓信、衛青、霍去病等合稱為“韓白衛霍” [64-65]。唐代時位列武廟十哲。其軍事思想對後世兵學頗有影響 [102]。六朝以後,白起被道教納入神鬼譜系,逐步得到抬升和神格化,到元末明初時入列仙班,成為神將 [100]。據傳,白起著有兵書《陣圖》《神妙行軍法》 [60],今已佚。

漢淮陰侯韓信

韓信(?-前196年),古淮陰(今屬江蘇省淮安市淮陰區 [171] [173])人,西漢開國功臣、軍事家,漢初三傑之一。 [113]韓信出身平民,早年家庭貧困,曾寄人籬下,受胯下之辱。秦末農民起義爆發後,韓信先投靠項梁、項羽,後投靠劉邦,均不被重用。劉邦入漢中時,韓信逃走,被蕭何連夜追回,並推薦給劉邦。劉邦於是登壇拜韓信為大將,與項羽爭奪天下。漢元年(前206年),韓信獻“漢中對”,平定三秦。在楚漢之爭的過程中,韓信以其傑出的軍事才能橫掃魏、趙、代、燕、齊諸國,並數次以兵支援劉邦:蒲坂之戰,他以聲東擊西之計拿下魏都安邑;井陘之戰,背水一戰,大破趙軍;濰水之戰,水淹齊楚聯軍,斬殺楚將龍且;垓下之戰,布五軍陣誘敵,擊破項羽軍,最終迫使項羽於漢五年(前202年)自刎於烏江。戰後,韓信因功徙封楚王。漢六年(前201年),劉邦開始剪除異姓王,韓信被貶為淮陰侯。漢十一年(前196年),因被人告發參與陳豨謀反,韓信被呂后與蕭何合謀殺死於長樂宮,並被誅三族。 [55] [113] [152]韓信擅長治軍,善於指揮大兵團作戰 [159],是秦漢之際第一流的軍事家,明人茅坤讚其為“兵仙” [122]。他不僅指揮過許多重大的取得輝煌戰績的軍事行動,而且具有深厚的兵學素養,留下了兵學著作《韓信》三篇,是《漢書·藝文志》記載的“兵權謀十三家”之一,與孫武、孫臏、商鞅、吳起等兵家並列。此外,韓信曾與張良一同整理流傳各家兵書。

蜀漢武鄉侯諸葛亮(忠武)

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號臥龍,琅琊陽都(今山東省沂南縣)人 [124],三國時期蜀漢丞相,中國古代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戰略家 [252]、發明家、文學家。 [161]諸葛亮早年隨叔父諸葛玄到荊州,諸葛玄死後,諸葛亮躬耕於南陽。 [1-4]劉備依附荊州劉表時三顧茅廬,諸葛亮向劉備提出佔據荊州、益州,聯合孫權共同對抗曹操的《隆中對》,劉備根據諸葛亮的策略,成功佔領荊州、益州之地,與孫權、曹操形成三足鼎立之勢。章武元年(221年),劉備稱帝,任命諸葛亮為丞相。劉備伐吳於夷陵之戰失敗後,劉備於永安托孤於諸葛亮。劉禪繼位後,封諸葛亮為武鄉侯,領益州牧。諸葛亮勤勉謹慎,大小政事必親自處理,賞罰嚴明;與東吳聯盟,改善和西南各族的關係;實行屯田政策,加強戰備。諸葛亮前後五次北伐中原,但未能實現興復漢室的目標。終因積勞成疾,於建興十二年(234年)病逝於五丈原(今陝西省寶雞市岐山境內),享年五十四歲 [5]。後主劉禪追謚為忠武侯,後世常以“武侯”尊稱。東晉桓溫追封為“武興王”。 [6]諸葛亮散文代表作有《出師表》《誡子書》等。曾發明木牛流馬、孔明燈等,並改造連弩,叫作諸葛連弩,可一弩十矢俱發。 [159]諸葛亮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忠臣”與“智者”的代表人物。

唐衛國公李靖(景武)

李靖(571年-649年7月2日),字藥師(一稱本名藥師 [1]) [2],雍州三原(今陝西三原縣)人。隋末至初唐時期傑出的軍事家。 [123]李靖出身隴西李氏丹楊房 [101]。隋一朝,拜馬邑郡丞。後轉仕唐朝,隨秦王李世民進擊王世充。武德三年(620年),輔佐趙郡王李孝恭南平蕭銑和輔公禕,並招撫嶺南諸部 [3]。武德八年(625年)起在北疆抵禦東突厥入侵,貞觀三年(629年)以定襄道行軍總管總統諸將北征,以精騎三千夜襲定襄,使頡利可汗部驚潰,又奔襲陰山,一舉滅亡東突厥,使唐朝疆域自陰山北直斥大漠 [4]。因功拜尚書右僕射,封代國公。貞觀九年(635年),以足疾告退,同年再獲起用,統軍西破吐谷渾。后改封衛國公,世稱“李衛公”。晚年多病,闔門自守,不預政事 [5]。貞觀十七年(643年),列名稱“淩煙閣二十四功臣”。貞觀二十三年(649年),李靖病逝,終年七十九歲。冊贈司徒、並州都督,謚號“景武”,陪葬昭陵。唐肅宗時配享武成王廟,位列十哲 [6]。晚唐以後逐漸被神化。后晉時追封“靈顯王” [51],到南宋時累封為“輔世靈佑忠烈王” [117]。李靖一生征戰數十年,為唐王朝的建立及發展立下赫赫戰功。史家讚道:“近代稱為名將者,英、衛二公,誠煙閣之最。” [56]他的治軍作戰經驗,進一步豐富了中國古代的軍事思想和兵法理論 [7]。著有《六軍鏡》《衛公兵法》等多部兵書,原書多已散佚。世傳其與唐太宗論談兵事的《唐太宗李衛公問對》析理透闢,特別是對孫武兵法思想的析論,對後世影響甚大

唐英國公李勣(貞武)

李勣[jì](594年—669年12月31日 [116] [119]),原名徐世勣,字懋功,後賜姓李,又為避唐太宗李世民諱,去“世”字,單名勣。曹州離狐(今山東省菏澤市東明縣)人。隋末至唐朝初年名將。 [178]李勣出身高平北祖上房徐氏 [1],他早年投身翟讓領導的瓦崗軍,後隨李密降唐。一生歷事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三朝,深得朝廷信任和重任。他隨太宗平定四方,兩擊薛延陀,平定碛北。后又大破東突厥、高句麗,成為唐朝開疆拓土的主要戰將之一。他出將入相,功勳卓著,被朝廷倚為干城,為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 [2]歷任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司空、太子太師等職,累封英國公。總章二年(669年),李勣去世,享壽七十六歲。冊贈太尉、揚州大都督,謚號“貞武”,陪葬昭陵;後配享高宗廟庭。 [126] [139] [178]李勣從軍近六十年,與衛國公李靖並稱。在長期戰爭實踐中,他不僅為隋末瓦崗農民軍的發展壯大作出過重要貢獻,而且為唐朝開國和衛國拓邊事業建立了卓越功勳。其作戰藝術頗受後人稱讚。 [178]李勣兼通醫學,曾參與編纂世界上最早的國家藥典《唐本草》,並自撰《脈經》一卷,今已佚

右列:

漢留侯張良(文成)

張良(?-前186年),字子房,一說潁川城父(今河南郟縣)人,一說新鄭(今河南新鄭)人,一說城甫(今山西襄垣)人 [123-124] [128]另一說沛郡(今安徽亳州)人 [108],還有一說禹州市張得鎮人 [127]。秦末漢初傑出謀臣、政治家,西漢開國功臣,與韓信、蕭何並稱為“漢初三傑”。 [1] [121]張良體弱多病,不曾單獨領兵,常作為謀臣,時時跟從在劉邦身邊。曾力勸劉邦在鴻門宴上卑辭言和,保存實力,並疏通項羽季父項伯,使得劉邦順利脫身。 [2]他憑藉出色的智謀,協助漢王劉邦贏得楚漢之爭,建立漢朝,被冊封為留侯。張良精通黃老之道,不戀權位,晚年隨赤松子雲遊四海。漢高后二年(前186年)去世,謚號文成。漢高祖劉邦曾在洛陽南宮評價他道:“夫運籌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齊大司馬田穰蘫

田穰蘛(生卒年不詳), [19]又稱司馬穰蘫,春秋末期齊國人。是田完(陳完)的後代,齊田氏家族的支庶, [20]春秋末期軍事家。 [21]齊景公時,齊國遭晉、燕兩國軍侵伐,穰蘛以“文能附眾,武能威敵”之才,受大夫晏嬰推薦,出任將軍,統兵抗禦晉、燕之師。相傳其出征前閱兵,申明約束,而受命監軍的景公寵臣莊賈不遵約束,誤期而至,穰蘛乃令執法官將其斬首示眾。繼而景公遣使馳入軍中以救莊賈,穰蘛又斬使者的僕人,全軍為之肅然。為將體恤士卒,親問飲食疾病,與士卒平分口糧,使全軍將士鬥志高昂,爭相赴戰,病者皆求行。及晉、燕軍聞風而退,乘勢追擊獲勝,盡復齊國失地,因功升任大司馬,故有“司馬穰蘛”之稱。后遭鮑氏、高先生、國氏之譙,失寵,發疾而死。 [22]田穰蘛對春秋以前古兵法有深刻研究和論述,戰國時齊威王命大夫整理古司馬兵法,把穰蘛對古兵法的闡發之辭附於其中,曰《司馬穰蘛兵法》,一稱《司馬法》,以此名於後世。殘存至今的《司馬法》五篇,部分反映出穰蘛的軍事思想。主張“以仁為本”“以戰止戰”,強調治軍與治國有別,治軍應以“義”“武”“法”為準繩,將戰爭中的諸因素抽象為“輕”“重”的關係,用“籌以輕重”闡明各項軍事原則,具有樸素的辯證法思想。 [22]晏嬰對其評價道:“其人文能附眾,武能威敵”。

吳將軍孫武

孫武(約前545年-約前470年(另說前480年)),字長卿,齊國樂安(今屬山東,具體歸屬參見“人物爭議”部分)人,中國春秋時期軍事家。 [19]孫武為陳國貴族之後。周景王十三年(前532年),齊國內亂,孫武避亂出奔吳國,入吳後長期避隱深居,潛心研究兵學。吳王闔閭即位後,孫武經伍子胥多次舉薦,以所著兵法十三篇獻闔閭,被任為將軍。周敬王十四年(前506年),孫武與伍子胥共謀利用唐、蔡兩國與楚國的矛盾,將其爭取為吳的盟國。隨即與伍子胥等佐闔閭統領大軍攻楚,於柏舉之戰大敗楚軍,乘勢攻佔楚都郢。 [19]孫武五十多歲時,便不再為吳國的對外戰爭謀劃出力,轉而隱居鄉間,修訂其兵法著作,最後得以壽終。 [20]孫武被尊稱為孫子,又稱“兵聖”、“兵家至聖”,有“百世兵家之師”、“東方兵學的鼻祖”之譽。所著《孫子兵法》,為中國現存最早的兵書。該書闡述了戰爭制勝的規律、戰略原則、臨陣戰術及軍隊的後勤保障等,內容豐富,文字精煉,書中強調戰爭中的主觀能動性及應對客觀之道,充滿辯證法,其基本原則被後人廣泛應用於社會、經濟各方面,被翻譯成英、法、德、日等多國文字,對後世影響深遠

楚令尹吳起

吳起(?-前381年 [110]),衛國左氏(今地名有山東省菏澤市定陶區西 [137] [139]和曹縣西北 [140-141]兩說)人 [135]。 [133]中國戰國初期軍事家、政治家、改革家,兵家代表人物之一。 [138]吳起早年學儒術於曾申門下,后棄儒學兵。最初在魯國時,受命指揮魯軍擊敗齊國。之後前往魏國,得到魏文侯重用。他指揮魏軍屢次擊敗秦國,佔領河西之地,為首任西河郡守,同時改革兵制,創建魏武卒,“與諸侯大戰七十六,全勝六十四” [134]。后因魏武侯猜疑而轉投楚國,初任宛守,一年後被楚悼王任命為令尹,進行以打擊、限制舊貴族勢力,加強軍隊建設 [127]的變法。經過大刀闊斧的改革,在短時間內成功增強了楚國國力,使楚國出現“南平百越,北並陳蔡,卻三晉,西伐秦”,一度大敗魏國,“馬飲於大河”的強盛局面 [39]。楚悼王二十一年(前381年),楚悼王逝世,吳起因厲行變法而得罪守舊貴族,慘遭殺害 [43]。吳起歷仕魯、魏、楚三國,通曉兵、法、儒三家思想,在內政及軍事上都有極高的成就,與孫武並稱“孫吳”。唐肅宗時成為武廟十哲之一 [73]。宋徽宗時追封廣宗伯 [84]。其所著《吳子》(一說為後人偽作 [110] [124])在中國古代軍事典籍中佔有重要地位

趙望諸君樂毅

樂毅(生卒年不詳),子姓,樂氏,名毅。中山靈壽人,戰國後期傑出的軍事家、戰略家,魏將樂羊後裔,官拜燕國上將軍,受封昌國君,輔佐燕昭王振興燕國。西元前284年,他統帥燕國等五國聯軍攻打齊國,連下七十余城,創造了中國古代戰爭史上以弱勝強的著名戰例,報了強齊伐燕之仇。后因受燕惠王的猜忌,無奈投奔趙國,被封於觀津,號為望諸君。

幾個有用網站
幾個有用網站
2025-03-26 06:53:08
不同睡姿控制夢境
不同睡姿控制夢境
2025-03-26 08:11:53
硬碟的區別與科普
硬碟的區別與科普
2025-03-26 08:40:41
結石手術全過程
結石手術全過程
2025-03-26 08:58:55
食補養腎方法
食補養腎方法
2025-03-26 09:1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