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研究發現管好情緒就是管好身體
更新于:2025-04-16 08:35:17

本報記者 王 者 白光迪

《人民日報》2025年4月16日14版 版面截圖

原題:負面情緒會增加心腦血管、消化系統疾病和腫瘤等風險

管好情緒就是管好身體(民生一線)

情緒是人類對內外部事件或情境的心理反應,具有複雜且多樣的表現形式,根據體驗的不同分為正面情緒與負面情緒。正面情緒是指那些能帶來積極體驗和感受的情緒,通常與滿足、愉悅、幸福等狀態相關;負面情緒是指那些會帶來不愉快或痛苦體驗的情緒,通常與壓力、挫折、不幸等狀態相關。

在快節奏、高壓力的現代生活中,我們往往會忽視自身情緒的悄然變化。殊不知,那些焦慮、憤怒、煩躁的情緒往往會對我們的身體產生負面影響,在潛移默化中對生理和心理健康造成不小的傷害。

情緒如何對身體健康產生影響?負面情緒對身體是百害而無一利的嗎?正面情緒會給身體帶來哪些益處呢?怎麼合理有效地排解負面情緒?帶著這些問題,記者進行了採訪。

——編 者

正面情緒能給身體帶來諸多益處

“正面情緒是心血管疾病的‘保護神’,可以通過降低交感神經興奮性,減少兒茶酚胺釋放,從而改善血管內皮功能。”江蘇南京腦科醫院心境障礙科(江蘇省抑鬱症診療中心)副主任史家波說,有研究表明,樂觀程度高的個體冠心病發病率降低35%,且冠狀動脈鈣化程度更低,即使在進一步調整健康行為、健康情況和抑鬱診斷等潛在混雜因素后,這種關聯依然顯著。樂觀情緒與心血管健康的關聯在女性中比男性更強。

正面情緒可以增強機體的免疫力。史家波介紹,正面情緒可以通過啟動副交感神經,降低炎症因數水準,同時提升免疫球蛋白A(IgA)分泌,增強黏膜屏障防禦能力。

一項針對334名健康成年人的研究發現,持續記錄積極情緒體驗的參與者在暴露於鼻病毒后,感冒風險降低了50%。

結果表明,積極情緒體驗與感冒抵抗力之間存在顯著關聯,這種關係在調整了多種變數(如年齡、性別、教育、種族、體重指數和季節)后依然存在。另外,研究還發現,積極情緒體驗的參與者不僅感冒風險降低,而且在感冒后癥狀更少更輕。

除此之外,正面情緒還可以促進內源性阿片肽(如內啡肽)釋放,抑制脊髓后角痛覺信號傳遞,是管理疼痛的天然鎮痛劑。還有研究顯示,正面情緒是長壽的潛在驅動因素。一項針對1235名老年人的研究發現,生活滿意度高者全因死亡風險降低29%。

長期的、慢性的負面情緒會損害健康

前不久,山東省東營市人民醫院疼痛科主治醫師姜林凱接診了一名長期飽受頭疼困擾的年輕患者。他瞭解到該患者長時間處於高強度工作狀態,睡眠不足成為常態,情緒不穩定,煩躁、易怒。經過詳細問診,姜林凱判斷她的疼痛癥狀與長期積壓的負面情緒密不可分。

“情緒不僅是人類精神心理狀態的外在高級表現,同時也是軀體健康的重要‘調節器’,反之軀體健康也會影響人的情緒,二者‘雙向奔赴’,互相影響。”史家波介紹。

史家波說,現代醫學研究證實,情緒與人體多個生理系統存在雙向交互作用:正面情緒可增強免疫力、促進組織修復,而長期的、慢性的負面情緒則會通過神經內分泌、免疫炎症和遺傳等方面,顯著增加心腦血管、消化系統疾病和腫瘤等的風險。

不少人都會認為,只要是負面情緒必然會對身體產生危害。“並非所有負面情緒都會損害軀體健康,短期的焦慮可以啟動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HPA軸),導致皮質醇升高,短時間內提高人體各器官的功能,説明人克服困難。”史家波介紹,但長期的、慢性的負面情緒會損害軀體的健康。

長期焦慮是功能性胃腸疾病的重要誘因之一。例如,焦慮情緒與腸易激綜合征密切相關。研究顯示,焦慮情緒會導致腸道緊張,影響腸道正常蠕動和消化液分泌,從而引發腸易激綜合征。

同時,長期焦慮可使交感神經興奮性增加,抑制副交感神經,當副交感神經被抑制時,消化道腺體的分泌功能減弱,導致唾液、胃酸和胃蛋白酶分泌減少,胃液分泌不足,胃的消化功能減弱。患者可能會出現消化不良、胃脹、胃痛等癥狀,這些癥狀不僅會影響患者的營養攝入,還可能導致體重下降、免疫力下降等問題。

長時間處於負面情緒中會增加心血管疾病的發病率。“焦慮可導致交感神經系統過度啟動,增加心率和血壓,從而加重心臟負擔。”史家波說,焦慮還可能影響血小板活性,促進血栓形成,進一步增加心血管事件的風險。焦慮障礙患者可能更難以遵循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治療方案,如規律服藥、戒煙和健康飲食等,這也會間接影響心血管健康。

負面情緒會對神經系統產生影響,加劇記憶功能衰退。

慢性壓力引起的負面情緒導致皮質醇持續增高,會抑制海馬體的突觸可塑性,導致神經元死亡,還會使海馬體誤以為個體不需要那麼多的記憶通路,從而出現大規模修剪突觸的現象。史家波補充道,“負面情緒會誘發抑鬱症,可能引起全身多個器官系統功能失調,被認為是促進腫瘤發生發展的高危因素。”

“負面情緒會影響人體的免疫力和代謝能力,造成免疫力紊亂,抑制免疫系統的正常功能,進而增加患病的風險。”姜林凱說,胃腸功能也對情緒變化的感知非常敏感,受負面情緒影響,胃動力和消化液分泌會出現紊亂,“這就是很多人常說的‘氣得胃疼’的緣由。”

合理有效地排解負面情緒

目前,公眾對情緒與健康之間的關係認識仍存在不小的誤區。不少人認為將情緒全部爆發出來對健康有益,但這種將情緒無限放大的做法容易使人陷入災難化思維陷阱和情緒化旋渦,應當避免。

也有人認為退一步海闊天空,負面情緒忍一忍就過去了,但將負面情緒壓抑在心裡不進行紓解的行為,不僅影響我們的感知系統,甚至還會帶來生理上的不適,進而引發疾病。

身體健康的奧秘就藏在人們的一言一行,一喜一怒之間。如何穿越情緒風暴,用科學的方式守護身心健康,姜林凱建議,每個人都應該學會調節自己的情緒,合理有效地排解負面情緒,努力成為情緒的主人。

合理宣洩情緒至關重要,無論是在運動健身中揮灑汗水,還是向朋友家人傾訴心聲,都能讓心中積壓的負面情緒得到有效釋放和紓解。

“還可以將自己置身於風景優美、安靜閑適的環境中,配合深長緩慢的呼吸節奏,讓緊繃的神經逐漸放鬆,讓躁動的情緒恢復平靜。”姜林凱介紹,負面情緒來襲時,我們可以積極走向戶外,通過擁抱大自然的方式紓解情緒。

此外,採用積極的自我暗示、自我安慰也是對抗負面情緒的一劑“良藥”。“在生活中樹立對抗困難挫折的信心,多鼓勵自己,為自己加油打氣,‘我可以!’‘我已經很棒了!’”姜林凱說。

當負面情緒過於強烈時,姜林凱建議採用注意力轉移法,將注意力轉移到自己的興趣愛好中,讓心靈找到暫時的棲息之所,“我們應當在生活中多培養一些興趣愛好,這將成為我們抵擋負面情緒的港灣”。對於負面情緒遲遲無法排解,影響到我們的正常工作生活,甚至引發身體生理上不適感的情況,姜林凱表示,應當及時到專業醫療機構就醫,通過藥物治療和心理治療進行干預。

“我們可以通過正向思考重塑大腦神經網路,有規律地進行有氧運動,更多地進行社會交往,向家人或朋友傾訴都可以有效地調節情緒。”史家波表示,情緒管理是健康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基於神經生物學機制的疾病預防策略,通過認知行為干預、生活方式調整,每個人都能將情緒轉化為健康資產。

董法官“降噪”記
董法官“降噪”記
2025-04-03 09:20:45
常常是有夢的
常常是有夢的
2025-04-03 09:3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