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若英帶火的南通缸爿,竟和呂洞賓有關
更新于:2025-04-16 07:05:41

4月12日至13日,歌手劉若英“飛行日”2025巡迴演唱會——南通站專場演出引發關注,她在視頻中提到了南通特色“燒餅”缸爿,引發網友的熱烈討論。這種本土小吃,得名於菱形的外觀,如同水缸打破的碎片,吃起來口感微焦,非常耐嚼,有著濃濃的地方風味。而關於這種特色美食,相傳與八仙之一的呂洞賓有關。4月15日,現代快報記者探訪缸爿鋪,瞭解這種傳統美食的做法和背後隱藏的故事。

傳統+創新,90後夫妻搭檔闖出新路子

早上五六點,位於南通市崇川區城東街道小石橋社區的一家燒餅鋪散發出誘人的焦香。輕煙嫋嫋,熱氣蒸騰,交織出濃濃的人間煙火氣。33歲的陸大俊熟練地將一片片缸爿從爐子內側揭下,在爐邊整齊碼放成一圈。剛出爐的缸爿表面焦黃酥脆,內里綿軟耐嚼,非常符合南通人的口味。

妻子李許紅是陸大俊最默契的搭檔。他們倆一個守著爐子,一個擀面做坯,一刻不停。他們一個來自海安,一個來自如皋,做燒餅的手藝是陸家一代代傳下來的。如今他們在南通市區定居生活,按照當地人的口味學做了缸爿,並將傳統的做法進行改良,變得更加適口。

傳統的缸爿,口味偏於清淡,做法是先發酵出“老面”,揪出一團出來和水,揉按成麵糰,用擀麵杖將麵團不斷拉長。麵團上會撒上鹽和蔥花,再將兩側向中間摺疊,如同“疊被子”一樣疊出三層后再擀平拉長,用刀斜切出菱形。在上爐之前,表面還要再刷上一層糖稀和芝麻。

按照傳統做法做出來的缸爿,面餅厚實,口感也偏硬耐嚼,往往會夾一根油條吃,吃一個就非常“扛餓”。陸大俊夫妻倆十年前開始開店,身為年輕人,他們更願意創新突破,將傳統做法進行改良,在麵團上刷油、撒上鹽、蔥花和白糖,做出來的是本地人愛吃的“甜夾鹹”口味。

200℃的高溫,才能烤出濃濃的“鍋氣”

小小的缸爿,不但工序複雜,做起來也讓人久經“烤”驗。陸大俊夫妻倆用的是燒炭的爐子,早上三四點就要起來清灰,加入煤炭後生火。爐子會緩慢地升溫。要用一兩個小時才能升到烘烤要用的200℃左右的高溫。

到清晨五點多,開始和麵揉面,小小的店鋪里,鍋碗瓢盆奏起“交響樂”。陸大俊的額頭戴著一盞小小的探照燈,能在黑暗中聚光照亮一米深的爐底。貼面餅,講究的是一個“快準狠”,要施展合適的力道,將面餅貼到合適的位置,讓面餅之間距離適中,通常一鍋能同時烘18個缸爿。

將手放在爐子口,能感覺到熱浪一陣陣翻湧上來。對於守爐子的陸大俊來說,燙傷是常有的事情。“他手臂上都是燙傷的痕跡,這都是難以避免的。”妻子李許紅心疼地說。要將面餅貼到下層,需要將整個手臂伸進爐子里,稍不留神就會被爐子邊緣燙一下,而陸大俊對此早就習以為常。

如今市面上烤爐烤箱等烘焙工具一應俱全,但缸爿等傳統中華面點,還是用燒炭的火爐。用陸大俊的話來說,換一種烘烤工具,烤出來的“不對味兒”。按照如今的網路流行語,這樣烤出來的缸爿才有“鍋氣”,能讓“五臟廟”得到熨帖的照顧,讓人感覺到活著的幸福實感。

這種民間小吃,傳說是由呂洞賓“變”出來的

關於缸爿這個名字的由來,還有著有趣的民間傳聞。南通各區縣飲食習慣不同,而缸爿除了在南通市區流行,在啟東呂四也非常頗受歡迎,這背後還與“八仙”之一的呂洞賓有關。

呂四這個地名,原本就得名於呂洞賓的傳說。據明嘉靖《通州志》卷一,“呂仙逰跡。相傳呂洞賓經逰呂四場得名以此”,也就是說呂洞賓曾經四次來到這片土地。據傳呂洞賓是駕鶴往來,所以呂四這個地方又有“鶴城”的雅稱。

呂洞賓來到呂四,每次都有不同的故事,他開過酒肆,下海捕魚,治病救災。據民間傳說,呂洞賓為了賑濟災民,將水缸的碎片變成大餅,讓災民吃了渡過難關,因此後來人們做的面餅也是菱形的,並以“缸爿”作為這道美食的代稱。

關於缸爿,還有一段關於呂洞賓的趣聞。傳說呂洞賓曾自己在呂四開店賣缸爿,都要問一句給誰吃。有一個孩子答道,是給家裡的媽媽和奶奶吃。呂洞賓深受感動,就送了他一塊,孩子吃了后就再也感覺不到饑餓。孩子的家人擔心他吃的缸爿有問題,到店裡詢問,呂洞賓就輕拍孩子的後背,讓孩子把餅吐了出來,結果路過的大狗將缸爿吃了,成了“仙狗”。

一個小小的缸爿餅,不但成了這片土地的美食文化名片,也將一段段民間傳說延續下去。讓這片土地的遊子們不論走到哪裡,都會想起小時候嘗過的那一口鮮香,想起祖輩們講述的美好回憶。

現代快報/現代+記者 嚴君臣 花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