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研究發現,全面圍繞太陽建造戴森球可能會徹底毀滅地球生命!但有一種方案,或許能讓我們既收穫恆星能量,又保住地球家園。這項研究發表在3月15日《太陽能材料與太陽能電池》上。
利用戴森球,人類文明將能獲取整個太陽釋放能量的4%——這相當於15.6堯瓦(15,600,000,000,000,000,000,000,000瓦,15.6億億億瓦)的電力,足以支援人類成為能夠在恆星間旅行的二級文明。
但這種力量的代價是什麼?德國於利希研究中心伊恩·馬呂斯·彼得斯(Ian Marius Peters)博士的答案,或許會讓你瞠目結舌!
戴森球實際是一個假想的巨型結構,旨在捕獲恆星發出的全部或大部分能量。這個概念最初出現在1937年奧拉夫·斯特普爾頓的科幻小說《造星者》中,後來由物理學家弗里曼·戴森在1960年進行了科學性探討。
"如果一個先進文明需要巨大的能量,他們可能會在恆星周圍建造一個巨大的結構來捕獲其全部能量輸出,"彼得斯博士解釋說,"但問題是,這種結構會對周圍的行星環境產生什麼影響?"
研究結果令人不安:一個完整的戴森球將使地球升溫140開爾文(相當於140℃)!這意味著地球上的海洋將沸騰,所有生命形式將滅絕。但這真的是我們唯一的選擇嗎?
彼得斯博士的研究聚焦於一種特殊類型的戴森球——光伏戴森球,它使用類似太陽能電池板的技術將恆星能量轉化為電力。
令人驚訝的是,這種結構的效率嚴重依賴於其溫度。太高的溫度會使光伏轉換效率大幅下降。而正如研究計算所示,單純由半導體材料(如矽)構成的戴森球,在距離太陽一個天文單位(地球軌道)處的溫度將達到驚人的800開爾文!
"在這種溫度下,光伏發電效率低到幾乎不可用,"彼得斯說,"但如果我們在半導體外層塗上具有黑體特性的材料,溫度將降至約400開爾文,使光伏轉換成為可能。"
但研究也提出了一個令人振奮的解決方案:不必建造完整的戴森球,而是僅覆蓋特定位置的部分球面——即"戴森群"。
具體來說,在距離太陽2.13天文單位(大約是地球到太陽距離的兩倍多,位於火星和木星之間)處建造一個覆蓋球面22%的部分戴森球,可以捕獲太陽4%的能量,同時僅使地球溫度上升不到3開爾文。
聽起來是不是很熟悉?是的,這種溫度上升與當前全球變暖的影響相當!
"這意味著我們現在應對氣候變化的努力,實際上可以被視為邁向二級文明的第一步技術需求,"彼得斯幽默地指出,"解決全球變暖問題與建造戴森球面臨著相似的挑戰!"
然而即使是這樣的部分戴森球,其材料需求仍然龐大得驚人——需要1.3×10²³千克的矽,大約相當於整個火星的矽含量!
太陽系中確實有大量的矽——估計總量約為1.3×10²⁷千克,但大部分鎖在太陽內部。地球、金星和火星上的矽總量加起來約為1.1×10²⁴千克,理論上足夠建造這樣的部分戴森球,但這需要行星級的採礦作業。
更令人驚訝的是,這種太空太陽能系統的能量回報比可能高達260-520倍,遠高於地球上太陽能裝置的22倍!
研究中最引人深思的部分或許是關於戴森球對地球溫度影響的分析:
在地球軌道內建造的"小"戴森球會改變到達地球的光譜,使光從可見光轉向紅外線,從而破壞地球上的光合作用,使大多數生命無法生存。
在地球軌道外建造的"大"戴森球會影響地球的輻射平衡。距離太陽越遠,對地球溫度的影響越小——在8.2天文單位(木星和土星之間)處的戴森球會使地球升溫4K;在16.6天文單位(接近天王星)處僅會升溫1K。
也就是說,要在我們的太陽系內建造戴森球,我們首先需要發展和實施行星溫度控制系統——這恰好是我們為應對全球變暖而需要解決的問題!
正如彼得斯博士在研究中所暗示的那樣,我們今天應對全球變暖的挑戰,或許正是人類文明成長路上不可或缺的一課。
書目:
Peters, I. M. (2025). The photovoltaic Dyson sphere. Solar Energy Materials and Solar Cells, 286, 113589. doi:10.1016/j.solmat.2025.113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