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煙火丨芋中之王“扣”萬家
更新于:2025-03-26 04:21:06

3月23日《廣西日報》頭版刊發文章《芋中之王“扣”萬家》

廣西雲-廣西日報記者 黃海健

報紙版面截圖。

春分時節,馬嶺河畔水汽氤氲,岸邊的青石板上浮起一層薄霧;遠處,荔浦市馬嶺鎮新黎村,青瓦白牆的農舍在煙雨中若隱若現。朱勇輕輕推開“水韻黎寨農莊”的雕花木門,簷角水珠落下,在木地板上濺起細碎星光。

“這兩月賣了3000多碗,忙得很,灶火都要燃到落星子!”朱勇滿臉自豪,他在當地可是小有名氣的荔浦芋扣肉製作人。他拿起滿是歲月包漿的竹筐,渾圓飽滿的荔浦芋滾落案板,紫褐外皮之下,雪色肌理間,紫紅筋如檳榔紋蜿蜒,這便是康熙年間獲封“芋中之王”的“檳榔芋”,荔浦芋扣肉的靈魂食材。朱勇的刀輕快舞動,芋片瞬間鋪滿案板。

據記載,荔浦芋於1709年前後從福建漳州傳入荔浦,經荔浦歷代農人悉心栽培,在桂林喀斯特地貌的肥沃土壤中,沉澱出集香、粉、糯、甜於一體的獨特風味。從乾隆時期的“皇室貢品”,到如今暢銷海內外的農優特產,荔浦芋承載著山水靈氣。荔浦市農業農村局數據令人振奮:年種植面積超5萬畝,總產量10萬余噸,總產值超21.46億元;出口美國、日本、德國等地的荔浦芋系列產品年銷售收入超2億元。2024年地理標誌農產品荔浦芋全產業鏈推介會上,8.1萬噸芋頭香飄四方,簽下9.37億元合同。

芋頭扣肉起源於明代,傳說香客將禮佛後的祭品五花肉與芋頭切片混蒸,意外成就了這道美味。數百年來,這道菜在桂北地區的婚喪嫁娶、節慶宴席上流轉,成為無數遊子心中的鄉愁象徵。2018年9月,荔浦芋扣肉被列為中國菜之廣西十大經典名菜;2024年9月入選“桂菜十大名菜”。

“這道菜傳承了中原南遷的梅乾菜焖肉技法,要經過煮、炸、腌、蒸四道工序。”朱勇邊說邊將肥瘦相間的五花肉焯水,接著用針尖在溫熱的肉皮上均勻刺孔,隨後下油鍋。“滋滋滋”,油面瞬間沸騰,氣泡從肉皮細孔湧出,在琥珀色油浪中歡騰。漸漸地,肉皮染上金棕色,虎皮紋如灕江石上鐫刻千年的水波紋般燦爛綻開。

朱勇將炸好的五花肉均勻切成片。記者 黃海健 攝

“炸好的肉要立刻放入溫水中,利用熱脹冷縮原理,讓豬皮更緊實酥脆,同時吸收一定水分,保證內部鮮嫩多汁。”朱勇趁著五花肉浸泡的間隙,把切好的芋片放入油鍋,炸至外表微黃。

腌料調和、裝碗蒸制……在朱勇手中,肉皮朝下的五花肉與芋片緊密相連,像琴鍵交替緊扣排列在瓷碗中。當竹木蒸籠蓋落下,馬嶺河的流水彷彿化作雲氣,裹挾著蔥薑的香、三花酒的醇厚、豆腐乳的濃郁,在時光見證下,完成這場“好事成雙”的葷素聯姻。

“扣碗那聲響,是開席的鑼鼓。”朱勇翻碗動作乾脆利落。扣碗掀開,白霧裹挾著琥珀色濃香撲面而來,層層疊疊的芋片和五花肉顫巍巍地滲出點點油光。用筷尖輕輕一戳,芋泥便如融雪的春山般酥軟。撒上蔥花,朱勇将烟火与漓江水汽一同端上餐桌。

暮色籠罩馬嶺河,河面碎金閃爍,冷鏈貨車駛過濕漉漉的村道。忙碌一天的朱勇望著遠去的車燈,想起小時候過年,父親在廚房忙碌做扣肉的情景。一晃20余載,他傳承荔浦芋扣肉製作至今。去年,朱勇賣出2.8萬多碗扣肉,年收入160多萬元,還清了前年建農莊所欠的債務。“今年肯定更紅火!”朱勇揮手,對自家扣肉生意滿懷憧憬,盼它如灶台的火一般越燒越旺。對他而言,這碗琥珀色的溫暖,不僅是用時光與匠心熬煮的美味,更像“扣”住了幸福而充實的生活。

荔浦芋扣肉。記者 黃海健 攝

此時,馬嶺河兩岸燈火漸次亮起,快遞員準時駕著三輪車來到農莊,熟練地將一箱箱真空包裝的扣肉搬上車。不久後,這些荔浦芋扣肉將跨越萬水千山,端上全國各地的餐桌。人們品嘗這份獨特美食時,也能感受到那份“扣”住團圓的溫暖期許,仿佛家人就在身邊,共度美好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