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茶咖,在美國的“星巴克夢”
更新于:2025-04-16 01:38:25

文 | 智象出海

2023年,在大部分的目光還集中在東南亞、被蜜雪冰城的開店速度所吸引和震驚時,其實有不少茶飲品牌已經看向了歐美。

2023年底,在東南亞成績平平的喜茶,在美國紐約開出第一家店,店址選在了曼哈頓城市中心、百老匯大道上,距離時代廣場、帝國大廈和麥迪遜廣場花園步行只需十分鐘,那是全美最貴的商業地段之一。

喜茶的高調登場,拉開了中國新茶飲出海美國的大序幕。如今,距離喜茶開出第一家店已過去一年多,作為目前在美國開出最多店的中國新茶飲品牌,喜茶已開出20家左右門店。

2024年,茉莉奶白也已在美國開出兩家門店,而今年,大概會是個開花之年——霸王茶姬、檸季都已有計劃,要在美國開出至少2家門店。

但與蜜雪冰城的“東南亞速度”相比,茶飲在美國的開店速度,似乎被按下了慢速鍵,動作最快的喜茶,一年多時間也只在美國開出20家左右。對比來看,蜜雪冰城4年在印尼開出2600多家門店,在越南開出1300多家門店。

不少餐飲人與智象出海交流時都透露出一個信號:在美國,沒有人能把步子邁得那麼大。在東南亞可以喊出年開幾百家店的目標,但在美國,誰也沒有勇氣喊出幾年內能把門店開到100家。今年計劃要開店的霸王茶姬和柠季,在美國僅前期考察時間就長達1至2年。

美國是全球最大消費市場,進入這樣一個消費場域,與在東南亞這樣的新興市場所面臨的狀況完全不同。這也是為什麼大多數茶飲品牌的出海路線,都是以東南亞為跳板,再進入歐美、日韓這樣的成熟市場。

美國市場有著不同的密碼。從選址到供應鏈再到加盟模式,出海美國的難度級別都很高。但美國依舊吸引著茶飲品牌,不僅是茶飲,咖啡品牌也在蠢蠢欲動,瑞幸就是其中之一。在2024年Q3業績電話會上,瑞幸就透露了在探索美國市場的機會。

對這些新茶咖品牌而言,出海美國不僅是營收數位,更重要的是在美國這塊品牌高地上插旗。

“甜的邏輯”征服東南亞,什麼邏輯征服美國?

如果要追溯奶茶在美國誕生的時間,大概可以溯至上世紀80年代左右,那時的中國臺灣居民赴美潮,帶去了珍珠奶茶。這一時期的奶茶店以夫妻店、小檔口為主,一般定價是1-2美元。

2010年左右,臺灣珍珠奶茶連鎖品牌開始進入美國,貢茶、Coco、快樂檸檬、日出茶太等都在這一時期進入美國。

臺灣珍珠奶茶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成為了美國消費者對奶茶的全部想像。這種現象也存在於2010年代的中國大陸和東南亞,先發優勢讓臺灣珍珠奶茶搶先佔領了奶茶的全世界認知。臺灣和韓國奶茶品牌,長時間佔領奶茶界的半壁江山。

如今美國最大的本土奶茶品牌功夫茶 (Kung Fu Tea),其創始人也是中國臺灣移民。功夫茶目前在美國擁有300多家門店,被稱為“奶茶界的星巴克”。以功夫茶為代表的奶茶品牌,成為移民二代奶茶品牌的典型代表。

美國是一個咖啡消費大國,據相關數據統計,美國共有超過500個咖啡連鎖品牌,經營門店數量超過42700家,市場規模達540億美元。頭部品牌星巴克在美國擁有超過17000家門店,佔據近40%的市場份額,另一平價速食品牌Dunkin’ Donuts也提供咖啡產品,擁有超1萬家門店。

對比起來,奶茶賽道的數據要寡淡得多。據研究機構IBIS的數據,2023年,美國僅有6635家奶茶店,2025年,這一數位上漲至約8000家,但仍沒有一家市場份額超過 5%,即便是早期進入美國的貢茶,目前在美國的門店數也只有350家左右。

但據在北美深耕了10年的餐飲科技公司MenuSifu的聯合創始人李宇,在最近一場活動上提供的數據顯示,從英式奶茶、珍珠奶茶,到如今的新式奶茶,奶茶因其易於接受、易於複製以及龐大的市場容量,近年來在北美市場一直保持著兩位數的增長。另有數據顯示,美國奶茶市場總額將於10年內突破22億美元。而據Research and Markets預測,美國咖啡市場在2024-2029年年複合年增長率僅為3.69%。

換句話說,美國咖啡市場已經趨向飽和,而奶茶市場仍有較大的想像空間。

“可以看這樣一組對比數據,在中國,奶茶店數量已經超過55萬間,但整個北美奶茶店數量加起來才不到1萬。而且,北美奶茶市場仍處早期階段,口味單一,珍珠奶茶仍是最為暢銷的品類。連星巴克2024年都推出了珍珠奶茶,也就意味著,現在美國市場上的主流品牌,也知道奶茶在市場上的整體增量和對品牌的助力是非常強的,他們也想吃掉這一塊。所以其實奶茶是一個非常好的賽道。”飯團外賣品牌出海負責人Abi告訴智象出海。

李宇也提到,全美奶茶店未來有望實現迅猛增長,規模或將達到40000至50000家,與咖啡店數量相當。

Abi還提到,美國餐飲消費的市場規模為18.92萬億美元,其中亞裔人口的消費能力達1.6萬億美元。整個亞裔人口的消費能力接近於美國總人口消費能力的10%,但是亞裔人口僅佔美國人口總數的5%不到,也就是說,5%的人創造了10%的消費能力。這對於中國茶飲品牌進入美國,也是有優勢的。

而事實上,早在2023年,中國新茶飲品牌就已經在摸底美國市場,準備進入。2023年底,喜茶在美國紐約開出第一家店,高調拉開中國新茶飲進入北美的序幕。2024年,茉莉奶白先後在紐約和三藩市灣區開出兩家門店,而今年,霸王茶姬和柠季的美國開店計劃都已提上日程,霸王茶姬首批門店將落地加利福尼亞州的爾灣市和洛杉磯市。

不僅是新茶飲,咖啡品牌也在蠢蠢欲動。據晚點的消息,瑞幸計劃於2024年四季度至2025年一季度啟動大規模出海計劃,重點考慮東南亞和美國市場。據36氪消息,在中國已有1200多家門店的NOWWA挪瓦咖啡北美市場已進入籌備期。

一位頭部茶飲品牌聯合創始人告訴智象出海,茶飲分為幾種邏輯:“甜的邏輯”是國內成熟最早的邏輯,代表品牌是蜜雪冰城、甜啦啦等,因為成熟最早,所以也最早溢出到國外;“水果邏輯”,代表品牌是喜茶、奈雪、樂樂茶等;“小料邏輯”,代表品牌是一點點、書亦燒仙草等;“茶的邏輯”,代表品牌是霸王茶姬等。

蜜雪冰城、甜啦啦等靠著“甜的邏輯”征服東南亞,但在東南亞,“水果邏輯”的喜茶成績平平。目前來看,進入美國的茶飲品牌,涵蓋了“水果邏輯”和“茶的邏輯”。“甜的邏輯”征服東南亞,什麼邏輯能征服美國,還未可知。

而對於咖啡品牌而言,要進入咖啡文化和咖啡消費已經很成熟的美國,難度或許更大。

被按下慢速鍵的中國茶飲

“目前歐美茶飲市場的藍海視窗期,可能就兩三年時間,在這兩三年內,大多中國企業是不會去觸碰的,因為合規成本太高,開店週期太長,沒有人願意去幹基礎建設。”2023年,一位頭部茶飲品牌聯合創始人告訴智象出海。

正因為“基礎建設”難度大,與蜜雪冰城的東南亞速度相比,在美國開店,就像被按下慢速鍵。茶飲品牌都變得謹慎。

Abi告訴智象出海,霸王茶姬其實在2023年3月就已經到美國進行市場考察和調研,7月開始在美國搭建本地團隊,但目前為止尚未開出門店。原本預計2024年底前開出第一家門店,但因進展不如預期,首店計劃延期到了2025年4月。

檸季創始合夥人汪潔也從2024年就在跑美國,在美國的出差天數達96天,2025年她的開店目標很謹慎——先順利開出第一家店。

出海美國,要面對的供應鏈和標準化問題、選址落地、當地語系化運營這三大難關,顯得更加嚴峻。

“當你的整體門店數量超過50家,還不建立供應鏈的話,你的產品是跟不上需求的發展的。”Abi告訴智象出海。

Abi舉了一個例子,有一家做檸檬茶的品牌在美國開店,國內用的是香水檸檬,在美國找不到同樣的檸檬品種,墨西哥的管道供應又還沒有打通,於是就從中國進口,但後期銷量比預期高,原本備的是3個月的原料,但一個半月就用完了,結果只能將產品下架。爆品突然下架消失兩個月,其實對新品牌有很大影響,會給消費者造成疑惑。

上述頭部茶飲品牌聯合創始人也提到,“茶的邏輯”和“甜的邏輯”,在供應鏈的穩定固化以及標準化上要優於“水果邏輯”。水果的價格波動容易造成毛利率的不穩定,而且水果難以複製標準。

臺灣珍珠奶茶,其所需的原材料包括奶、糖、茶葉、植脂末、木薯粉等,其原材料的性質決定了珍珠奶茶較易在全球建立供應鏈和標準化,這也是珍珠奶茶能稱霸全球幾十年的原因之一。

蜜雪冰城之所以能在國內和東南亞迅速鋪開,其供應鏈的深度和效率也是頭號功臣。據相關數據,蜜雪海外業務毛利率普遍在40%,高於國內的30%。

乳製品、糖、水果這些大宗產品,茶飲品牌通常會選擇在本地建立供應鏈,比如喜茶就已在美東和美西都建立了倉庫,茉莉奶白的供應鏈也採用“跨境+本地”的模式,對於保質期較短的原料和合規性、維保性要求高的設備選擇當地採購,而茶葉、包材等則選擇從國內運輸。

但部分原料仍要依靠從中國進口,這又將面臨兩個問題:一是相對於東南亞,到美國市場的運輸成本和時間成本大大提高;二是原料的合規認證,僅認證費用就要幾十萬,而且出海前期,所需原料量級較小,國內供應商配合認證的意願也不太強。

中國臺灣品牌日出茶太當年進入美國時,就由於FDA(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的嚴格監管,其原材料認證耗時兩個月,導致首批貨物損失近500萬元。

所以對出海美國的新茶飲品牌而言,供應鏈問題不解決,不敢輕舉妄動。

供應鏈之外,在美國開線下店所面臨的狀況也和國內完全不同。

比如喜茶在美國開出第一家店,就花了8個月時間,海底撈在北美開出18家店,花了差不多10年時間。而喜茶的開店時間,在美國已經算快的,一般情況下,在美國開一家店的週期是12-15個月。

中國臺灣老牌餐飲企業85°C,2005年進入美國,經過了20年發展,才在洛杉磯和德克薩斯州開出60家門店,2024年才在紐約開出第一家店。

一位茶飲海外加盟商告訴智象出海:“在實際的落地過程中,美國選址跟國內有非常大的區別。國內對於店租一般要求押一付三,而美國物業的重點不在押金,而在連帶責任,所以很多店鋪在做轉租時,會花費很多時間。曾經有一家店,因為一直找不到合適的下家接盤,店子空了一年半,在這一年半內,租金要照付。這也導致在美國做線下店,前期的決策成本會比國內高很多。選址,尤其是旺鋪的選址時間會拉得非常長。”

而在拿到店鋪后,從整體裝修規劃到向州政府報批再到裝修,還至少需要4-6個月。

在美國開線下店,就是一場持久戰。

但是美國物業有一個好處是,商場的租約一般分為5年和10年約,而且商場有“半徑保護”,在商場的整體規劃中,會明確限制品類招商的店鋪數量和品牌數量,並將這一條款簽進租約。所以在美國,大部分餐飲的存活時間較長,但這也導致後來者要想再進入市場佔領位置會很難。

除了以上兩點,今後的當地語系化運營問題也會是左右茶飲品牌發展的一大因素。

上述頭部茶飲品牌聯合創始人就提到,在歐美,如果一味地注重華人市場,會有路徑依賴,無法形成本土化品牌,早晚會被願意下工夫做本土化的企業排擠出去。

Abi告訴智象出海,霸王茶姬目前在美國的團隊20多人,全部都是西人,並且每個團隊成員在當地的生活時間都超過5年,“因為他們想直接進入主流市場。如果本地生活時間不夠長,他對本地市場的認知是有缺陷的,沒有辦法去較好地做產品研發、本地宣傳。”

從另一方面來說,如果不去培養本土組織,依靠從中國外派,成本上也不划算。

當地語系化運營還需要考慮的一個問題是人力成本。

上述茶飲海外加盟商提到,國內門店房租佔比為20%-30%,商場強勢,不僅要基礎租金,還要拿提成,美國房租佔比一般不會超過10%,但人力成本高,國內人力成本佔比大概為15%,但美國為25%-40%。同時還涉及跟不同族裔員工打交道,組織管理難度也很大。

而後續是選擇加盟模式、直營模式還是聯營模式,也是茶飲品牌需要考慮的。比如之前霸王茶姬在東南亞,就因此而吃過虧,他們將品牌完全交給當地團隊打理,結果加盟商強大后,拿掉了霸王茶姬的招牌,換上了自己的招牌來做,直接竊取了品牌成果。

對於新茶飲品牌而言,出海美國是一個全新的課題,就像上述茶飲海外加盟商所說的,需要完完全全以創業的心態重新去打造海外市場。

難度大,但市場誘惑也是巨大的。

MenuSifu的李宇預測到,未來十年,將是“諸神之戰”,北美奶茶行業必將湧現出2-3家主導性品牌,引領整個行業的發展。

而能夠在藍海期把握住機會的品牌,將毫無疑問吃到這片消費大陸給予的紅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