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低層次的人交往,不要說人話
更新于:2025-04-15 06:33:03

1912年,還不是總統的羅斯福,出席了一場熱鬧的晚宴。

宴會上,上至高官政客,下至販夫走卒,人員十分龐雜。

為了攀關係,不少人急著高談闊論,彰顯自己的學識和地位。

但羅斯福卻反其道行之,拉著朋友瓦特先生,悄悄躲去了一邊。

瓦特常年混跡於社交圈,羅斯福請他為自己一一介紹賓客的情況。

等基本摸透眾人的背景,羅斯福這才走入人群,同大家攀談起來。

會見政府要員,他展示哈佛大學畢業生的身份,談論自己對稅收和軍事的看法;

碰上商業巨賈,他分享自己在金融業的實踐經驗,預測經濟走向,提供改革方案;

和一些軍官碰杯時,他回憶起自己做海軍部長的日子,大讚軍人的品格與操守;

面對一些市井小人物時,羅斯福也是很隨和地與之閒聊。

他一會說起小時候因樣貌醜陋被孤立的糗事,一會又半開玩笑地說起自己貪嘴吃壞肚子的鬧劇……逗得大夥狂笑不止。

一場宴會下來,羅斯福不僅令位高權重者青眼有加,還結識了各領域的新朋友。

瓦特佩服不已,忍不住對羅斯福說:你的交際手腕真是高明。

羅斯福卻笑笑說:

記住,和偉大的人談思想,和平庸的人談事件,和小人談論人。

也就是我們俗話說的“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

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志同道合者少,多的是泛泛之交,烏合之眾。

若是見人就賣弄學問,標榜深刻,只會令人心生厭惡,敬而遠之。

02

你有沒有過這種經歷??

同事間聊天,你說起對職場的高見,大夥不置可否,本來熱鬧的氣氛忽然安靜下來;

與朋友聚會,聊著家長里短的瑣事,你卻忍不住抒發感慨,成為尷尬的話題終結者。

不同場合,面對形形色色的人,你時常感到無所適從,仿佛說什麼都不合時宜。

其實,這並非你的錯。

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本來就是一門“見人下菜碟”的技術活。

作家劉墉就說:不想尷尬,就識相一點,別碰那些“你有感覺,別人沒有感覺”的東西。

想和別人聊得來,就要尋找彼此間的最大公約數,可以是感情,可以是價值,也可以是利益。

  • 和酒肉之交講感情。

媒體人@張超有個觀點——人脈,是設計出來的。

他講過朋友小丁的故事。

小丁是一家科技公司的客服,剛入行那會,為了融入集體,經常邀請同事們聚餐。

其中,前輩老趙對她最為照顧,不是手把手傳授經驗,就是幫她解決一些麻煩。

可隨著交往的深入,小丁感覺老趙並不像表面上看上去的那麼好。

她不止一次發現老趙把難纏的客戶轉給她,還從別人口中聽說老趙在背後貶低過她。

但小丁沒有找老趙對質,而是像從前那樣,隔三差五地請老趙喝酒。

喝酒時,她對老趙的作為隻字不提,只是一個勁兒地表達自己的感激。

一會感謝老趙對自己業務上的提點,一會恭維老趙在公司的地位無人能比。

這些話,老趙聽了很是受用。不知道的,還以為他們二人交情深,感情好。

為了不破壞這種印象,漸漸地,老趙很少再給小丁使絆子,還明裡暗裡幫了不少忙。

後來,小丁競聘部門主管,老趙帶頭幫她拉票,助了她一臂之力。

其實,小丁早已認清老趙的為人,根本不會與他推心置腹,只把他當做一個酒肉朋友。

沒事吃個飯聯絡一下感情,有空就聊幾句增強一下連結,目的不過是為了自己的日子舒心些。

張超說,這並非小丁油滑,只是她明白,想搭建人脈網,就不能隨便和人鬧翻。

酒肉朋友也是朋友,泛泛之交也是交情。

和這些人相處,沒必要上綱上線,能維繫表面的情分,對自己也大有裨益。

作家理查說:人與人之間存在一種弱連接,似有若無,但往往能幫上大忙。

而加強這種弱連接的辦法,就是常聯繫,多問候,時不時地鞏固一下感情。

聯繫不斷,感情就不斷,感情不斷,彼此間的微小互助就不會斷。

  • 和生意之交講利益。

投資人羅伯特清崎,有個從小玩到大的舊相識,叫基米。

長大後,清崎進入投資領域,成為一名十分優秀的經紀人。

基米則繼承了父親的甘蔗園,慢慢積累起了百萬財富。

因為感情深,又信得過,基米便請清崎做自己的理財顧問。

多年來,清崎幫基米賺了不少錢,但也收取了高額的傭金。

當時,經紀人的傭金大都3%左右,但清崎的要價卻高達7%。

他從最開始就對基米說:經紀人就是靠傭金賺錢,如果少收,憑什麼盡心幫你呢?

而基米也表示,傭金一分不少,但投資收益也要完全按照合同約定的來。

他還“醜話說在前”,若是清崎出現個人失誤,他照樣會問責和追償。

一直以來,二人很少打“感情牌”,而是大膽談錢,賬也算得很清。

然而,恰恰是把錢的事說明白了,他們才能實現利益上的共贏。

李澤厚說:“不在錢的問題上賦予過多的人際顧慮,就不會滋生無端的煩惱。”

尤其是和有生意往來的人交流,哪怕有交情,也要利字當前。

談錢從來不會傷感情,只有算不完的糊塗賬,才會把情誼耗光。

  • 和君子之交談價值。

朋友間,怎麼才算聊得來?

作家鐵凝說:

“所謂聊得來,就是對方讀得懂你的內心,聽得懂你的話語。

但前提是,這個人與你的見識同步,並能互相給予慰藉、理解和力量。”

只有心靈契合,思維同頻的朋友,才值得我們吐露心聲。

莊子,有個朋友,叫惠施,是當時魏國的國相。

按理說,最厭惡世俗功名的莊子,根本不會與惠施多接觸。

但事實卻是,莊子一見到惠施,就忍不住大談自己的價值觀。

就像著名的“子非魚”的對話,就是二人在渭水邊的一場辯論。

他們一年見不了幾次,書信也少有往來,稱得上君子之交淡淡如水。

但因為思想合拍,一見面總是能暢快地交談,抒發各自的理想抱負。

惠施死後,莊子前去弔唁,在好友的墓前,他講了個寓言故事。

有個郢都人,特別愛乾淨。

這天,他鼻尖上不慎濺了一點白石灰,這點石灰薄得就像蒼蠅的翅膀一樣。

於是,這個郢都人便請石匠用板斧把筆尖上的石灰削掉。

石匠笑了笑,拎起鋒利的板斧,就是一劈。

只聽“嗖”的一聲,郢都人的石灰被削得乾乾淨淨,而他的鼻子卻完好無損。

宋國的國君聽說此事,請來那個石匠,對他說:也請你照樣為我削一次好嗎?

石匠又笑了笑,說:大王,我的確是能這麼削,但是,能讓我這麼削的那個人已經死了。

莊子藉此寓言,想表達的無非是,值得深交的人,可遇而不可求。

也只有遇到真正的靈魂之友,我們才會表露自己的真本事與真性情。

情同此理,人同此心,與人攀談,也是這個道理。

要志趣相投,要有同維的經歷與思想,才可實現心靈的對話。

還看過一個挺有趣的故事。

孔子帶學生周遊列國,行進中不小心壓歪了路邊的莊稼。

正在耕種的老農一看,立馬氣呼呼地跑來,朝著孔子破口大駡。

孔子一皺眉,對眾弟子說:“看看這些人,文化素質真低,非得教育教育不行。”

說完一揮手,示意大弟子顏回:

“回啊,你去教育教育他,用你的文化、思想、理念說服他,讓他給咱們讓道。”

顏回顛顛地去了,但不一會就哭喪著臉回來。

埋怨道:“老師,你讓我去給他講道理,可他整個一文盲,根本不聽,還啐了我一臉。”

孔子仰天長歎:“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

與高手攀談可以高談闊論,但和低層次的人交往,就最好不要“說人話”。

中年以後,全是離別
中年以後,全是離別
2025-04-11 16:1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