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說是科幻,其實就是現實;你以為是未來,其實早已發生。”
當這句《黑鏡》的經典調侃再次響起,距離第一季已經過去整整14年。
2025年,《黑鏡》第七季橫空歸來,六集如同六面鏡子,每一面都映照出我們在科技夾縫中扭曲的人性與荒謬的現實。
這一季,口碑割裂得前所未有。有人封神,有人痛駡;有人感動落淚,有人看完想砸電視。
為什麼?因為這是《黑鏡》最“極端”的一季。一半高能,一半離譜,彷彿一邊是《降臨》,一邊是《我AI我驕傲》。
開場就給人迎頭一棒。
一對普通夫妻,在醫療平台開通了“全感人生套餐”,原以為買的是“希望”,沒想到訂的是“控制”。從病歷數據到生活習慣,從夢境到情緒,全都被演算法監控並商品化。
你以為這是Netflix惡搞的腦洞?其實更像是優愛騰運營團隊的季度規劃。
“基礎套餐限制你思考,高級套餐才有情緒調節。”這不是科幻,這是我們熟悉的會員制世界,只不過黑鏡把它翻轉到極致,讓你看清——在數據與金錢的囚籠裡,活著本身也成了服務專案。
第二集:《平行的她》——你是她的霸凌者,還是平行世界的倖存者?
這是本季最爭議的一集。
有人說是最爛的一集,被短評第一騙慘了;有人卻看出了底層的復讎邏輯與心理暗涌。
表面是“校園霸凌復讎記”,內核卻藏著“現實意識的多重操控”。你以為逃離了苦難,回到的是平行世界?錯,你只是進入了更深的噩夢。
它挑戰的,不是劇情邏輯,而是你對“自己是誰”的認知。
如果你過去犯的錯,被另一種你“複刻”,再返還給你——你會怎麼做?
封神預警!第三集和第五集引爆口碑狂潮
就在你可能因為某集的不溫不火而略感疲憊時,S7又會冷不丁地甩出王炸,讓你瞬間原地“封神”!
特別是第三集,由中國女導演王昊鷺執導,收穫了壓倒性的好評。“第三集實在是太好哭了,五星全給這一集。” “因為第三集,我將無限溺愛本季。” “第三集好看到全身顫抖……” “絕了絕了絕了第三集封神!”……諸如此類的讚美刷爆評論區。
究竟是什麼樣的故事能引發如此強烈的情感共鳴?據說,這一集巧妙地將虛擬實境、人工智慧、跨時空的愛戀、甚至對電影史的致敬融合在了一起。
而關於第五集,評論區更是簡潔有力地重複著:“第五集是神。第五集是神。第五集是神。” 雖然具體情節仍然籠罩在神秘之中,但有評論提到“二渲三的空間感”、“或虛或實的背景人物體現了好萊塢對於細節的執著”,暗示這可能是一集在視覺呈現或敘事技巧上有著極高完成度的作品。
它會帶來怎樣的震撼?這無疑又吊足了人們的胃口。
後半季:從“AI鬼故事”到“數位靈媒”,黑鏡依舊很黑
第四集:摔手辦的小孩 VS 系統崩潰的父親,童年恐懼、數位報應和賽博靈異事件混成了一鍋。
第五集:又一波神作預警!二渲三的空間感,紙片人NPC居然擁有了“被遺忘的意識”,甚至用圖元演技打動你。
第六集:結局也許不那麼亮眼,但它講的,是一個關於“遺忘、恢復與贖罪”的故事。在這個記憶可以被修改、現實可以被偽裝的時代,最難的是如何保留“真實”。
黑鏡第七季:打回現實比打臉更痛
有人說這季黑鏡不夠“高概念”,其實它只是換了一個姿態:不再去遙遠的未來,而是從我們的現實中抽取最可怕的一小撮現實碎片,然後放大、鏡像、扭曲、砸你臉上。
那些看完說“太離譜”的人,其實只是不敢承認,這種生活正在我們周圍發生。
這季沒有《白熊》《15百萬的價值》那樣炸裂的社會架構,也不如《聖朱尼佩羅》那樣文藝感十足,但它更緊貼當下,技術更“接地氣”,反而更讓人不寒而慄。
如果你準備好了被拷問,就去看《黑鏡》第七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