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台已經47歲高齡的探測器,如今正以每秒17公里的速度飛向茫茫宇宙深處。它的體內,沒有現代通信模組,沒有高清攝像頭,甚至連處理器的性能,都不及今天一塊兒童玩具晶片。可它依然還在給我們傳回數據——從243億公里之外。
它就是旅遊者1號,人類歷史上飛得最遠的航太器。如今,它已經飛出了太陽系,卻依舊與地球保持著聯繫。你或許會問:這麼遠,它怎麼還“聽得見我們”?我們又是如何“聽見它”的?
這背後,是一套幾乎逆天的通信奇跡。
1977年,美國宇航局(NASA)為了研究木星和土星,發射了旅遊者1號與2號。這本是一項為期五年的短期任務——研究木星大紅斑、土星光環、以及它們的衛星群。
可當任務完成之後,旅遊者1號並沒有就此退役,而是繼續沿著宇宙的方向前進。由於飛行路徑和速度極為理想,它意外獲得了一個前所未有的身份:“第一個飛出太陽系的人造航太器。”
2012年,旅遊者1號正式穿越“日球層頂”,進入星際空間。這意味著,它突破了太陽風主導的區域,抵達了銀河系的“公共空間”。
那一刻,人類第一次真正觸碰到了太陽系的邊界。
要知道,旅遊者1號使用的是一個功率僅有22.4瓦的發射器,相當於一個小型燈泡發出的能量。而它發出信號在穿越243億公里的真空之後,其能量會衰減至10⁻¹⁶瓦——比你手機待機時發出的電磁雜訊還弱數千倍。
按常理來說,這種微弱信號早已淹沒在宇宙背景噪音中,但地球上卻有一套極為強悍的“耳朵”,在持續傾聽。它就是深空網路:人類最強的監聽系統。
NASA的“深空網路”正是承擔這一任務的全球監聽系統。它在美國加州、澳大利亞坎培拉、西班牙馬德里各部署了一組直徑70米的巨型天線,這三處選址剛好可以無縫覆蓋全球自轉帶來的空窗。
它們晝夜不息、輪班監聽,只為了等來自旅遊者1號那聲極其微弱的“滴答”。
這些天線使用極高靈敏度的低溫接收器、濾波演算法、信號重建技術,才能從宇宙背景噪音中分辨出那點點資訊。
換句話說,我們正在用全球最大的無線電“放大器”,聽一顆老探測器在243億公裡外的輕語。
旅遊者1號之所以能堅持這麼久,核心原因在於它配備了核電池。
它搭載的是一種名叫放射性同位素熱電發生器(RTG)的裝置。其原理是:鈈-238在衰變過程中釋放熱量,轉化為電力。雖然這種電源的效率很低(不到7%),但它穩定、可靠,並能持續輸出幾十年。
儘管如此,這種供電也不是無限的。47年來,旅遊者1號的可用功率從470瓦降到了不到200瓦。NASA不得不逐一關閉部分設備,優先保留必要的通信和科學儀器。
現在,它的工作節奏很慢,每次回傳的數據也很有限。但它依舊堅持在運行。
這就像一個垂暮老人,靠著削減到最低的體力,依舊堅持每晚寫下幾行字,寄往千里之外的家。
如果你對“68KB”這個數位沒概念,可以換個說法:一張中解析度的彩色圖片,體積大概就是幾百KB。旅遊者1號的全部記憶體,只夠容納四分之一張圖像。
在今天,這是一個令人髮笑的規格。但恰恰是這台“古董級大腦”,支撐它穩定工作了幾十年。
這也正是旅行者1號的偉大之處——它不是靠“強大”,而是靠極致的簡潔、穩定與節能完成了人類從未踏足的遠行。
也許最打動人心的,不是旅行者1號飛得多遠,而是它帶著怎樣的“信”。
它身上攜帶著一張24K鍍金唱片,叫做“金唱片”。這是由卡爾·薩根團隊設計的地球“自我介紹”。
裡面收錄了55種語言的問候語、貝多芬與中國古琴、鯨魚的歌聲、嬰兒的哭聲、脈搏的跳動、人類的解剖圖、太陽系的位置……
那是一張寫給外星文明的“名片”,也是寫給未來的時間膠囊。如果宇宙中有另一種生命能收到它、讀懂它,那麼地球將不再是宇宙中的孤島。
科學家預測,2030年左右,旅行者1號將耗盡電力,徹底失聯。那之後,它將繼續以每年近5億公里的速度,默默穿行在銀河中。
它不會熄滅,也不會墜毀——它將變成一顆人類文明的漂流瓶,飛越星辰,穿越時間,也許十萬年後,它會靠近另一顆恆星。
而那時候,或許地球已經變了模樣。
你或許不知道,旅行者1號的英文名“Voyager”,意思就是“遠行者”。
它用一生的時間,去丈量人類無法觸及的距離。它並不是一個“萬能機器人”,它甚至稱不上“高科技產品”。
但正因為它的“簡陋”,它才證明瞭:人類的探索不是靠技術的豪華,而是靠意志的延展。
如今,旅行者1號已成孤星,它飛得越遠,我們卻越清楚地知道:這台機器背後,是一群相信星辰的頭腦,是一個熱愛遠方的文明。
而我們唯一要做的,就是繼續聽見它的聲音,哪怕那只是“滴——”的一聲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