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製菜熱度驟降,餐桌上的“速食革命”還能走多遠?
更新于:2025-04-14 20:25:00

四月的春光並未給預製菜行業帶來溫暖的氣息。近期,預製菜領域的投融資活動幾乎停滯,頭部企業和知名風險投資機構對這一領域的投資熱情顯著降溫。

就在上個月,315消費者權益日再次將預製菜推上了風口浪尖。一家知名連鎖餐飲品牌因預製菜存在“菌落超標”問題被重罰,這一事件不僅給行業帶來了沉重打擊,更進一步加劇了消費者對預製菜的信任危機。

曾被譽為“中國預製菜之王”的安井食品,其市值在預製菜概念火爆的2021年一度飆升至約680億元,但如今已大幅縮水近450億元,淨利潤也持續下滑。預製菜從昔日的“香餑餑”變成了如今的“燙手山芋”。

預製菜曾被視為餐飲行業的革命性突破,被資本追捧為萬億級風口,被譽為打工人的便捷福音。然而,隨著“科技與狠活”的標籤深入人心,這盤看似豐盛的預製菜大餐,似乎還未完全熟透,便已涼了大半。

預製菜行業的每一次負面事件都在拷問著行業的未來。這盤被資本快速催熟的“大餐”,究竟還能在消費者的餐桌上停留多久?

回顧過去,預製菜賽道的狂熱景象令人咋舌。新品牌僅憑一份PPT就能輕鬆融資,老牌食品企業紛紛轉型投入預製菜領域,連互聯網公司和房地產商都試圖跨界分一杯羹。融資事件頻發,產業園如雨後春筍般湧現,整個行業似乎一片繁榮。

然而,好景不長。預製菜行業的繁榮景象在2024年急轉直下,仿佛一夜之間從高樓林立跌入谷底。年初的食品安全事件讓消費者信心受挫,緊接著“預製菜進校園”的爭議更是引發了輿論譁然,最終教育部明確表態“不宜推廣”,給預製菜行業潑了一盆冷水。

資本迅速撤離,預製菜行業的融資事件驟減,二級市場更是哀鴻遍野。截至2024年底,A股預製菜概念股的總市值較年初蒸發了近750億元。

行業內的企業也面臨著嚴峻挑戰。曾經的“預製菜第一股”味知香營收和凈利潤雙降,加盟商紛紛撤離;手握大客戶的千味央廚凈利潤同比暴跌超四成;即便是表現相對優異的安井食品也大幅下跌,增速明顯放緩。整個行業似乎進入了寒冬。

預製菜行業的寒氣首先吹向了餐飲B端市場。過去,為了追求降本增效,連鎖餐廳大量使用預製菜,但現在消費者開始反感這種做法。他們花錢進餐廳就是為了品嘗新鮮熱乎的菜餚,而不是吃加熱包里的預製菜品。因此,一些餐廳開始高調宣佈拒絕預製菜,以安撫焦慮的消費者。

然而,在餐廳被口誅筆伐的同時,預製菜在家庭C端市場卻意外獲得了一定的關注度。尤其是在公休日家宴或工作忙碌的晚餐時段,預製菜為不擅廚藝或時間寶貴的年輕人提供了一種便捷的解決方案。預製菜年夜飯銷售額持續增長,也說明瞭其在特定需求下的不可替代性。

儘管如此,消費者對預製菜的滿意度仍然不高。超六成的消費者更傾向於現炒菜品。預製菜在食品安全方面的滿意度更是墊底,僅為16.62%,遠低於及格線。消費者對預製菜的口感和安全性存在疑慮,這種愛恨交織的狀態反映了預製菜當前的尷尬處境。

預製菜的爭議主要源於工業化邏輯與傳統飲食文化、現代健康焦慮的碰撞。預製菜失去了中餐特有的“鍋氣”,口感千篇一律且往往過鹹過油。消費者對預製菜中的添加劑存在嚴重焦慮,擔心其中含有過多的防腐劑。菌落超標、劣質原料等醜聞頻發,進一步加劇了消費者的不信任感。

更令人難以接受的是預製菜行業的資訊不透明。餐廳使用預製菜卻不在功能表上標明,預製菜包裝上往往只突出便利性,對加工工藝和添加劑作用含糊其詞。這種不透明的操作讓消費者感到被欺騙,進一步加劇了他們對預製菜的不滿和疑慮。

在添加劑焦慮和鍋氣執念的雙重夾擊下,預製菜行業的未來充滿了不確定性。是能夠通過自我革命贏得消費者的信任,還是在消費者的集體怨念中逐漸消失?這一切都有待時間的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