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太空是真空環境,缺乏氧氣。然而,太陽卻似乎在燃燒,而且這種燃燒的強度遠超地球的任何燃燒過程,已經持續了46億年。
首先,我們需要理解燃燒的本質。燃燒是一種放熱和發光的化學反應,其反應過程非常複雜。燃燒需要可燃物、氧氣以及達到燃燒所需的最低溫度這三個必要條件,三者缺一不可。
在燃燒的過程中,燃料、氧氣和燃燒產物之間進行著動量、熱量和質量的傳遞。
然而,在太空中,由於缺乏氧氣,那麼太陽是如何燃燒的呢?
實際上,太陽的“燃燒”並非我們常見的燃燒。太陽的“燃燒”是通過核聚變反應實現的。在太陽的核心,溫度高達1500萬攝氏度,壓力也極其巨大,大氣壓高達2500億個。在這樣的極端條件下,氫原子核會相互碰撞,融合成更重的氦原子核,並釋放出巨大的能量。
令人驚訝的是,太陽的這種燃燒過程完全無需氧氣參與。
那麼,太陽的核聚變是如何持續進行的呢?這就要歸功於太陽的巨大品質了。太陽的品質非常大,它的引力足以將核心區域的物質壓縮到極高的密度和溫度,從而維持核聚變反應的進行。
因此,即使在沒有氧氣的太空中,太陽依然能夠持續穩定地“燃燒”,照亮我們的宇宙,為地球上的所有生靈提供源源不斷的光和熱。
從理論上講,太陽的“燃燒”並不屬於我們通常定義的化學燃燒反應,因為它並不需要氧氣的參與。
當然,我們也可以從另一個角度來理解,即太陽並沒有真正的燃燒起來,它只是看上去像一個熊熊燃燒的火球,僅此而已。
事實上,在宇宙當中,除了太陽這樣的恆星之外,天體之間的碰撞也很像燃燒,但實際上並不是燃燒。
例如,1994年的彗木相撞事件,它看起來非常壯觀,當蘇梅克列維九號彗星撞向木星的一剎那,產生了巨大的“火焰”。但這個“火焰”,並不是由燃燒產生的,而是由撞擊而釋放出的大量熱輻射。
儘管太陽已經“燃燒”了46億年,但它還將會繼續“燃燒”五六十億年,直到它內部的氫元素消耗殆盡,它將會變成紅巨星併發生膨脹,最後成為一顆冷寂的白矮星。